logo

【一带一路有个“我”】赣榆人刘莎莎——中荷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荷兰

      倾心从事华文教育,热心传播中华文化,为加深中荷友谊牵线搭桥。赣榆人刘莎莎————中荷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盛夏时节,赣榆塔山水库,波光粼粼。水库岸边,远方的村落古朴,散发着历史沧桑感。作为一座古老的县城,赣榆曾经集聚了众多的名人望族,刘莎莎就来自这里的一支望族。多年后,当刘莎莎第一次踏进赣榆,她说:“虽然我是第一次到这里来,但是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熟悉,我知道我的根就在这里。”

身着中国传统旗袍,说着地道的中国话,用最舒服的方式同人们聊天……客居荷兰已经快20年的刘莎莎依旧保持着中国人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字正腔圆的中国话拉近了她同记者的距离。虽然已经离开祖国许久,但是对于祖国的爱却愈发深沉。

荷兰

童年故事里的故乡

刘莎莎父母的家族都是赣榆名门望族。因为父亲去世比较早,刘莎莎关于故乡的记忆大多数来自母亲的睡前故事。

刘莎莎母亲是赣榆区大朱洲村人,父亲也是地地道道的赣榆人。两个家族彼此认识,并为自己的小辈们定下了娃娃亲。

很快,这样平静的生活就被日本侵略者打破了。为了躲避战乱,刘莎莎外婆带着全家搬迁到上海。背叛家庭参加革命的父亲,也随着解放军来到了上海。在这里,刘莎莎的父母相逢并结为夫妻。随后,刘莎莎的母亲又随着父亲来到了武汉。

刘莎莎对于赣榆的印象,来自她童年的睡前故事。母亲告诉刘莎莎,年幼的她最喜欢到黑林舅舅家玩耍。夏天的黑林,山间的小溪就成为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因为溪水很干净,走过小溪的孩童可以看到水里的碎石。他们在这里嬉戏玩耍,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

刘莎莎本以为赣榆将永远停留在她的童年记忆里,但是一次旅行,让她真实地走进了童年故事的发生地。那一年,刘莎莎母亲对她说:“我已经80多岁了,我希望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到故乡赣榆看看。”

荷兰

当刘莎莎陪着母亲来到赣榆时,眼前的一切让她感到非常亲切。小小的村落被群山环绕,门口的那条小河静静地流淌,家门口就是菜地,眼前的田园风光让刘莎莎倍感舒适。因为工作关系,刘莎莎去过很多地方,东京、伦敦、牛津……这些享誉国际的大都市,但在她心中,赣榆真的有点与众不同。在这里,她感到自己灵魂万分宁静,好像她就属于这里,从未离开。当她踏进故乡的那一天晚上,她打越洋电话给自己的丈夫,兴奋地说:“这里太美了,你们一定要来。”第二年夏季,刘莎莎带着自己丈夫和孩子再次来到赣榆,找寻她内心深处的“家”。

心怀“中国名片”的追求

当年,刘莎莎的外公王一山曾经在国民政府担任法官。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律系的法官,经常对孩子们说,侵略者可以侵占我们家产,但是不能磨灭我们中华文化,你们时刻都要以中国人为骄傲。虽然离开故乡很多年,但是刘莎莎却愈发思念祖国。她说,我们每一个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好的“中国名片”。人们通过我们的做事态度、工作状态,读懂中国人勤恳、好学的品格。

荷兰

1992年,年轻的刘莎莎离开中国,前往日本工作。几年后,刘莎莎同荷兰男朋友结婚,将家安在了荷兰第四大城市乌特勒支。这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城,这里拥有一座实力堪称第一的乌特勒支大学,也曾是荷兰独立运动中心。刚刚抵达乌特勒支的刘莎莎感到这里同故乡很类似,他们崇尚自然的生活,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结婚后的刘莎莎并没有像很多荷兰已婚妇女那样选择在家,而是选择出来工作。因为母亲对她说:“一定要出来工作。不仅因为出来工作可以接触更多的人,而且可以很好地用自己所学的专业。”

荷兰

很快,刘莎莎进入乌特勒支政府机关工作,做财政统计方面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刘莎莎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地吸收各种新知识。每天她都在学习各种相关的业务知识,这种认真的态度让她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刘莎莎说:“我们每个中国人在国外都是一张‘中国名片’,我们代表的是国家,别人也通过我们了解中国。我们只要努力工作,就是给祖国争光了。”

慢慢地,荷兰当地的人们发现,有一位喜欢穿着旗袍的华人,她喜欢喝不加糖的绿茶,不时会把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告诉给朋友们,大家都喜欢这位常常带着笑容的中国女子。

甘当中华文化传播者

同大多数女孩一样,刘莎莎心中也有一个教师梦。虽然工作很繁忙,但是刘莎莎依旧抽出周末时间到荷兰当地华文学校教授汉语普通话。因为在那时,荷兰大多数华文学校都是教授粤语的,刘莎莎是其中难得一见的普通话老师。

荷兰

刘莎莎通过这种方式,将更多中国文化传递到荷兰,刘莎莎被越来越多的华人和当地政府部门所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荷两国交往也愈发密切。因为其独特的政府工作背景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刘莎莎的空暇时间被乌特勒支中荷交流民间工作填满了。在这个过程中,她结交众多朋友,其中包括当地政府部门官员和中国国内各个省市的联络人。

此刻,刘莎莎满怀激情从新的梦想出发:做中荷文化交流的牵线人。2014年,刘莎莎放弃了在政府机构的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咨询顾问公司,为中荷两国交往出力。那一年,刘莎莎承办了乌特勒支中国龙灯展。在国外的故事中,龙大多数都是以邪恶化身而出现的。而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因为对于龙的不同定义,中外文化交流时常遇到曲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莎莎决定举办一次自贡中国龙灯展。这个设想刚刚提交当地政府,便遇到阻力。

荷兰

刘莎莎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取得了荷兰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使这次龙灯展顺利举行。2014年新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皇家植物园,中国灯闪亮登场。中国龙灯展受到当地人的喜爱,9万多荷兰人参观了这次展览。为了让人们通过这次灯展了解中国文化,刘莎莎鼓励自己所在的华文教育学校的20个荷兰学生,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讲解灯展上的中国花灯。当地人观灯展、听故事,更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刘莎莎不仅在荷兰传播中华文化,而且带着荷兰孩子来到故乡连云港,同这里的孩子交流,增进中荷年轻一代的彼此了解。

今年4月,刘莎莎带领10名来自荷兰卡尔斯中学的学生,来到海州高级中学,学习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亲身体验中国的家庭文化和本土风情。

“其实最初我们也遇到一些麻烦。”刘莎莎说,因为家长们并不能理解为何要选择到连云港市去交流。我告诉他们,这个城市是中国最简单的城市,风景非常好,人们生活也很舒适。

荷兰

在这次游学的过程中,荷兰的孩子们不仅感受到竹笛、古筝、埙等传统乐器的魅力,而且还尝试演奏了锣鼓、木鱼等打击乐器。海州高中还为他们制定、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校内课程,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手工制作类,通过前期为他们严格筛选的寄宿家庭,交流生们更好地了解了连云港的风土人情、特色小吃、发展状况,利用交流平台感受传统文化,了解“一带一路”发展的主题。刘莎莎说,这种年轻人的交流特别好。

“目前,我知道其中一个荷兰孩子决定将自己的实习放在中国。他的连云港的朋友也非常愿意为他提供食宿,让他可以做好自己的论文。这种良性互动表明,我们这种方式已经让中荷两国的孩子建立了比较好的友谊关系。”

最近,刘莎莎正在为中荷两国新的交流活动而奔波。这个月,她将带领一个庞大的欧洲议员团来到中国,也将来到江苏。她告诉记者,希望有机会也能把这样的团队带到连云港来,为故乡发展多做一些事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