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口袋”“脑袋” 一起富 连云港江浦村:移民“移”出全国文明村

【连网】(通讯员 王一平)近日,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获评“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至此,该村已先后收获了“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管理示范村”等3个国字号殊荣。提起这一骄人的成绩,江浦村村民纷纷点赞:一是靠党的好政策,二是靠党员干部和群众接力奋斗取得的结果。

特色产业富农民

江浦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全村4000多居民,有近一半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从石梁河库区搬迁而来。在村史馆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江浦村的“前世今生”。泥泞的乡村土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几张泛黄的老照片里记录的是最初的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现如今,江浦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1.2万亩土地有90%实现了流转,同时引进生态果蔬、特种养殖、淡水养殖和花卉苗木等规模产业,带动全村1千多名农民就近上班挣“双薪”。

当初,刚合并的江浦村农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多一点,合并的4个村子有3个村严重负债,即使是抹掉零头,账上还欠着156万元。

2001年,刚刚上任的江浦村党委书记(原村党总支)李罗华,面对的是一个既没有产业、又没有集体积累的移民村,头脑活络的李罗华带领支部“一班人”依靠党建引领,采取“支部+基地+合作社+承包大户”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并自掏腰包360万元创办粮食加工厂致力于优质稻麦深加工,年加工优质稻米1万吨,投产当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上,带领30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07年,江浦村在多次参观学习山东等地温室蔬菜大棚种植的先进技术以后,打定心思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智能化设施农业。为了打消农民种植大棚蔬菜怕亏本的顾虑,村里12位党员干部带头建蔬菜大棚,江浦村对响应号召建大棚的党员、群众以每亩减免200元土地承包费,建好一个大棚奖励2万元的优惠政策让村民放心大胆搞转型。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到2009年底江浦村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46个。经过多年的接力奋斗,目前,江浦村共先后招引成规模农字招牌的品牌农业达12家,形成特色蔬菜种植区、稀有花卉果木培植区、特色水产及禽畜养殖区和旅游观光区等“一中心四产业区”,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加快步伐奔小康。仅2019年,江浦村集体年收入就达到1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到3.2万元。

“口袋”“脑袋”一起富

“尊师重教,崇文尚学”是江浦村的优良传统,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江浦村内崇文尚学风气盛行,清代至民国数百年间各家私塾学堂多有创办,清代江浦琅墩自然村李姓“纲”字辈曾先后考取18位秀才,被当地口口相传为“十八口缸(纲)”的故事,对整个村庄及周边的教育产业深远影响,当地村民把对子女的读书识字当做头等大事。多年来,该村历任领导秉承这一优良传统,把尊师重教摆上重要位置,在学校搬迁、校舍扩建都把最好的位置让给学校,把最漂亮的楼房建在学校,把最需要的钱用在学校。

为鼓励村内学子奋发读书,2014年,江浦村借力城乡统筹发展的东风,投入400多万元建起省定标准的幼儿园,使区域内的团结、江浦、瑯墩等六个自然村的百余名幼儿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江浦村还设立奖学金,对每年考入一本、二本的学生,分别给予2000元、1000元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据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里先后考取博士3人,硕士18人,大专以上343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全村总人口的9.6%,占比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

“村规民约”立新风

今年年初,江浦村农民周老汉的老伴因病去世,其家属根据逝者生前愿望,并按照“村规民约”要求,不烧纸,不收礼,一切从简。虽然办事不够“体面”,却被当地四邻八方的村民传为美谈。

近年来,随着江浦村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陈规陋习愈演愈烈,村民家中遇到喜庆、老年人过世都需宴请亲朋村邻,而且互相攀比、大操大办。往往一桌酒宴需要上二三十道菜,一场酒宴下来,大户人家需花费五六万元,给村民造成很大经济负担。

对此,江浦村把扫除陈规陋习贯穿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并结合本村实际,以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为抓手,把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内容融进“村规民约”,同时设立村红白理事会,村民家中如遇喜丧事,由村红白事理事会出面协助按“村规民约”规定办理。据红白事理事会理事长陈常华介绍,现在村民办酒宴不得超过10桌,每桌菜品以够吃、不浪费为准,办一场酒宴只需以前的40%成本,既满足了主家的“面子”,又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村民对此纷纷点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