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暖新闻】九旬“老兵”王俊坚持为十八烈士义务守灵30年

【连网】(通讯员 夏兴俭 张奥) “儿孙们都答应了,有人接过守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捧,我也就放心了。”日前,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大兴沟烈士陵园,95岁高龄的守灵老人王俊告诉记者,自己岁数大了,有朝一日他不在了,他要求儿孙继续照看好这座烈士陵园。

1944年入伍的王俊老人是灌云县图河镇大兴沟人,曾参加过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和盐南战役,在战斗中多处受伤,1950年因伤退伍返乡务农。1990年,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将自己的人生与一处小小的烈士陵园绑在一起。30年来,他始终坚守着一种信念:感恩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生活,这是良知、更是责任。

...

▲王俊老人在讲述大兴沟战斗故事

从灌云县城伊山镇出发,驱车40公里就来到了图河镇,一个安静的农家小院就是王俊的家。家人说,老人4年前得了轻度脑血栓,在大家的请求下才从大兴沟烈士陵园搬回家住。听说要采访他守护陵园的事,老人顿时精神焕发,坚持要带记者去烈士陵园看看。出家门不远,大兴沟烈士陵园就出现在眼前。沿石阶而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的石碑让人肃然起敬。

1947年初,我军战略转移北撤山东后,灌云地区的国民党军纠集地方顽伪武装对我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妄图把在该区坚持斗争的县大队和区乡干部、民兵及干部家属1500多人一网打尽。当时灌云县大队领导决定在大兴沟一带与敌作战,以牵制敌人。在战斗中,副大队长郝光胜等18人英勇牺牲,50多人受伤。

...

▲大兴沟战斗浮雕墙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在大兴沟战斗中英勇献身的烈士,灌云县人民政府在战斗发生地兴建了烈士陵园。

“战争最终胜利了,但18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王俊老人说,在孟良崮战役中,他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但很多战友不幸牺牲,遗体也留在了他乡,而他却幸运地活了下来。“战友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形象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直到敌人的一颗子弹射穿他的左膀,再也无法拿枪了,多次受到嘉奖的他才无奈退伍返乡。回家后,他一边帮镇里做点事,一边务农。

“我在田间务农时,发现18烈士墓地由于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同为军人出身,联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不能对此坐视不理。”王俊说。

就是这样一份朴素的情感,驱使王俊做起了烈士陵园的义务管护员。清除杂草、浇灌柏树、为烈士上香……“烈士们献出的是生命,我把这里打扫干净只是在报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太平日子。”

王俊最初管护烈士陵园时,陵园里还是一片土丘。每天,他都要来这里拔草、扫地。墓前的柏树需要浇水,他就一桶一桶的从几百米外担来,柏树需要打药,他就自掏腰包买药除虫。有时间了,他会细心地擦拭墓碑,在墓前上炷香,坐下来给烈士们讲讲新中国的变化。

30年来,无论风霜雨雪,王俊总是在天蒙蒙亮时就提着扫帚出屋,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把1200多平方米的草坪、石阶、走廊彻底清扫干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烈士陵园最初只有8棵柏树,这么多年来,他在墓地周围亲手栽下了200多棵树木。如今,陵园修葺一新,树木枝繁叶茂。王俊付出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心血,每日与烈士朝夕相伴,在他心里,这些烈士都是他的亲人。

由于是义务守陵,老人不要一分钱报酬。有一年清明节,东海舰队政治部原副主任、参加过大兴沟战役的“抗战老人”何赋嘉返乡前往陵园祭奠烈士。临走时,为了表达对王俊这么多年来悉心管护烈士陵园的感激之情拿出500元钱,被他婉言谢绝了。

...

▲当地党委政府上门慰问老人

王俊育有三儿四女,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前几年,有人曾动员他帮着照看一下孙辈,让儿女们出外打工挣钱,他没有答应。在他的心里,守护烈士陵园比什么事情都重要。有一年,他的左腿在修剪陵园树技时被扎了个洞,至今留有一个大疤,一到阴天就隐隐作痛。再加上左膀的老伤,让他一度行动不便,有人劝他,这么大岁数了,也该歇歇了,何必再吃这份苦呢?王俊回答说:“烈士们把生命给了国家,我做这点算什么,只要我还能干,就要把烈士陵园守护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