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文学连云港70年》:从“纸面文字”到“文旅品牌”

【连网】□ 张晨晨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连云港文学发展的70年。在这辉煌的70年中,连云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了一篇篇美丽的华章,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连云港的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没有一次系统的梳理与展现。这次,我们就达成了这个愿望。”1月5日上午,七卷本大型系列图书《文学连云港70年》在连云港市新华书店(朝阳路店)举行新书发布会。连云港市作协主席蔡骥鸣如是说。

城市是文人的汇集之地,文学家生活其间,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感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传抄刻印,代代流传,成为城市文化的永恒记忆,为我们保存了极为珍贵、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材料,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作为一部“城市文学的编年史”,这部系列图书也激发了我们对于“文学”与“城市”的辩证关系的思考。

70年来主要文学成果

浓缩了港城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底蕴

城市与文学是比较微妙的关系,文字的符号象征表象与文字内在的文化、价值输出有时是构筑于虚拟的城市意象。付诸想象力的城市空间,价值体现也更多元、更复合。实际上,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70年来连云港市的文学成就,在连云港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连云港市作协组织理事会成员,对70年间连云港籍作家发表的2000余篇作品进行整理和遴选,最终有200余位作家的近300万字作品分别入选七卷本大型系列图书《文学连云港70年》。该系列图书包括《海风登陆之处》(小说卷)、《连山连海的心事》(散文卷)、《想衣裳的云》(诗歌卷)、《云雾散开》(评论卷)、《山顶阳光》(报告文学卷)、《海浪搭建的舞台》(戏剧影视卷)和《彩色金箍棒》(儿童文学卷),囊括了连云港市70年来的主要文学成果。

文学能记录一个城市集体人格的灵魂,表现一个城市的世俗风貌,甚至通过“无中生有”的想象,美化和创造一个城市。众所周知,宋代的范仲淹没登过岳阳楼,却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唐朝的刘禹锡没到过南京,也写下了不朽的《金陵五题》。70年走来,连云港文学最大的成就是文学走向写人民、人民写和为人民而写的新时代。注重展现新中国连云港人的生活习俗、日常行为、价值理念,远及远古文化,近涉生活起居,所述极为详备,全方位展现了连云港的社会心理、文化习俗,是新中国连云港人的生活、生命百科全书。

翻阅该系列书目,其中的小说,主题丰富多彩,语言凝练,构思精巧。无论是结构、语言还是意蕴的传达,都有强烈的独特性和高超的艺术性。诗歌,则精选连云港地区70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诗歌创作代表作;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塑造了城市的精神,表达了人民心声,描绘了山海之城的生活和精神画卷。收录的散文,则内容丰富,既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既有对母爱的歌颂,也有对父亲的忏悔;既有对家乡风光的描写,也有对生活的感悟。除此之外,文艺评论、报告文学,以及戏剧影视、儿童文学等体裁的作品,均收录于此,堪称我市文学版图的“集大成者”,也是一部完整的“城市文学编年史”。

“本书编选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和时代同呼吸、共脉动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据介绍,该系列图书的出版发行,是连云港市作协2019年重点工作之一,为连云港市文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文学现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范本,成为连云港市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已由全国新华书店上架发售。

“城市文学”不只停留在纸面

需要去更多展现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自身的变迁和发展。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城市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元素,与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一座城市,无论当地文学呈现出怎样丰富的特征,它都无法离开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鲜明的城市文化风格。在一些专家看来,城市文学及其研究有两个重要的立足点:一是城市文学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二是城市文学与城市的文化品位及其特征的关系。

“《文学连云港70年》的出版,记载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留下时间和社会前行以及人的精神。”省作协副主席张文宝不无感慨,“这些文字的作者,为连云港文学发展和繁荣,披肝沥胆,付出了极大心血。”实际上,城市文学不单单是真实地记录城市中的故事,它可以是通过城市的历史资料,运用文学语言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文学。通过城市文学创作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这种新的概念是随着我们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形式提出来的。此前,我国著名作家张胜友应邀参加了在连云港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盛典,他不无感慨地说:“在连云港能看到这么多人这么大面积地朗诵诗歌,在全国地级市里面是不多见的。我觉得,这实际上已经成为连云港的一个文化品牌,一张城市名片。因为连云港本身就是一座非常具有诗意的城市,所以可以建设成为‘诗歌之城’。”

实际上,文学家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会留下诸多笔尖故事和情怀,如果追寻他们的足迹,激发出一座城市的浪漫气质,让它们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无疑将对城市品位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而七卷本大型系列图书《文学连云港70年》正为此开了个好头。

运用本土文学美的描写

树立起城市特有的文旅“品牌”

“港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文学的城市,又是一片年轻、激情和浪漫的土地,《西游记》《镜花缘》赢得国内千万读者,朱自清、徐则臣用大海的深邃与磅礴,演绎出不一样的中国故事。此外,江苏文学最高奖的紫金山文学奖,每一届都有连云港作家获奖,这在整个苏北地区,是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连云港市作协主席蔡骥鸣坦言。通过文学作品对城市生活的描述,运用文学美的描写,树立城市特有的文旅“品牌”,可以大大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文学作品转变成了文化产品,而这种转变就会给这座城市带来经济上的效益。

比如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绍兴市,拥有千年的文学底蕴,面对新时代如何激活文学,使其融入城市边角的思考题,绍兴借力文学底色,探索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空间。比如积极拓展绍兴文化粉丝圈、网络文学、戏剧影视创作基地、文创工作室等;此外,还将围绕鲁迅这位文学巨匠,做好“大师对话”平台,让绍兴文化旅游走向国际化;以网络文学为突破点,以独特的文学方式植入绍兴旅游,使文学旅游融合具体的IP直接落地;以诗词之美与浙东唐诗之路相融合,重新激活绍兴唐诗之路旅游。

而连云港市的作家群体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笔端,寻求城市文学与城市文旅之间的关系平衡。作为连云港走出去的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最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因为创作了运河题材长篇新作《北上》,他得以深入思考“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发展问题。“文化带建设并非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而是既要有对运河整体价值的考量和呈现,又要突出本地特色,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作为细节融入文化带的建设中,科学地把运河对本地历史和现实的重大影响充分地体现出来。”

如徐则臣所言,连云港市的作家群体实力不弱,输出的文学内容也正如《文学连云港70年》所展现的那样,厚实、厚重,充满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质感,所以,作为一座城市品位提升、格调凸显的有力资源,这些纸面文字理应被盘活,继而实现连云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输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