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东海农家书屋亮相新闻联播

【连网】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当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东海的农家书屋。在新闻画面中,东海县石湖乡廖塘村村民马如飞正在书屋前带着村里的孩子们专心致志的读书。

近年来,东海县启动“耕读传家”项目,引导把“农家书屋”放到耕读志愿者家里去,图书产权归耕读志愿者,年底再以奖代补给耕读志愿者一些经济补偿,让图书真正能用起来。如今,像“如飞书屋”这样的农家“文化大院”或“文化小院”,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已成为东海县“农家文化大院”的文化特色。这里的农民在生活富裕起来之后,把读书唱戏和书画创作当成一种时尚文化生活追求,已然成为当地新型社区文化的一种代表和缩影。

廖塘村是个只有528户2300多人的偏远小村。今年43岁的村民马如飞,在村里那可是老少皆知的热心人,他热爱文艺,爱好书法,干着装潢生意,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可每次回到家里,看见村里冷冷清清,老人落寞的眼神,孩子期盼的目光,马如飞的心里划过一丝失落——这不是他心中憧憬的村景。

一个“老戏班”欢乐全村人

上世纪60年代,村里有一批文艺爱好者,如今都是爷爷奶奶辈了。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成了留守老人在家照看孙辈,过着清静沉寂的日子。

俗话说“要想欢,找戏班”。戏班不用找,就在村里,现成的。2012年,马如飞到村里找到德高望重的“老戏班”成员曹同芳、吴学立、王广德等老辈。马如飞的想法,给沉寂多年的“老戏班”们意外之喜,得到他们的一致赞成。同样爱好文艺的妻子非常支持丈夫。

很快“老戏班”就重新搭建起来。马如飞就按照“老戏班”们的建议,买来了演出需要的各类服装道具。吴学立、王广德、王广青、尚加仿、王福连、王恒云、王静、李霞等“老戏班”们,穿上演出服装,不多久就排练出《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等古装戏,《智斗》、《白鸡宴》、《一双破袜子》等现代戏。周六、周日,锣鼓家什一敲起来,村里的老人孩子们就一路欢笑地朝马如飞家走来。满院的掌声、笑声……

那一年春节前,马如飞出资举在村里办办了一台迎春晚会,让留守一年的老人、孩子,还有赶回家过年的青年人们,好好陪老人孩子乐呵乐呵。至今,已举办6年。

2间小书屋香飘满村庄

一个“老戏班”,基本上让村里的留守老年人老有所乐。那么,留守的孩子怎样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呢?2016年上半年,在县文化局、文化馆关心支持下,在乡文化站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如飞书屋,藏书5000多册,方便了村民阅读,特别受到村里的中小学生、留守儿童的喜爱。

农家书屋,不仅有书香,还有饭菜香。寒暑假、节假日、周六周日,整洁明亮的书屋里,前来学习看书的孩子有四十多人。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在做作业……孩子们有个安全又能学习的去处,很让爷爷奶奶们放心。不仅如此,路远点的留守孩子们,中午还不用回去,马如飞的妻子会做好饭菜,招呼孩子们围在大石桌上,享受到妈妈般的关爱和照顾。

有了书屋,马如飞又根据孩子们好动的特点,在自家院子前,安装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屋里,有书籍、有益智的象棋、军棋、五子棋;院外,有各类体育器材设施。此外,为便于孩子们了解农耕知识,他还搜集了一些民俗类的旧磨、农耕等传统农具在院子里打了一个棚,集中展示出来;利用废弃的树根,在院子里开办了个根雕作坊,开拓孩子们的艺术视野……

一辆爱心车传递无私情

因为工作的缘故,夫妻俩买了两辆车。谁家要是有个急事难事,马如飞是随叫随到,不收分文,有时还贴钱。今年秋天,本村二组的多重残疾人尚安伶患脑溢血,突然昏迷,马如飞得知情况后,亲自开车把尚安伶送到县人民医院抢救。尚安伶住院期间,马如飞又带着礼品,送去800元钱看望。

东海县重度残疾人残疾等级评定,一年只有两次,分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天。对足不能出户的人来说,到县城指定地点指定日期评定残疾等级,是特别的困难。他一天多车、多次,把村里的尚加创、尚开业、李树宽、乔志平等人送到评残地点。

米学花谈及马如飞夫妻俩对她家的帮助,泪水盈眶,感激地说:“11月10号那天去县里做残疾等级鉴定,他(马如飞)两口子出车陪着俺们一直等到天黑,连俺家一口水都没有喝,俺心里都过意不去。他两口子好得没法再说了……”聋哑残疾人吴步珍家的日用品,多年来都是马如飞夫妻俩帮助购买。

为了方便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马如飞积极协调县关工委赠予10套桌椅,寒暑假期间,马如飞亲自开车去村外请名家高手来村里给孩子们讲授知识。每逢周六邀请县书协的乔江玲老师来留守儿童之家指导毛笔书法,邀请新沂市杨老师为留守儿童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聘请石湖乡退休老校长曹同芳为学生讲课,邀请米学武老师辅导留守儿童课外作业……

摄制:葛伟明  文字:王秋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