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抗日小学拾粪歌》 承载一代人的特殊记忆

【连网】(记者 李国瑞)“东方红,太阳亮,拿起粪叉背起筐,走大街,串小巷,不知不觉拾满筐;太阳亮,光万丈,抗日小学歌声响,早早晚晚把粪拾,地里庄稼嘟嘟长……”

近日,家住东海县的70岁老人王宗富向记者提供了一首《抗日小学拾粪歌》,这首抗日歌曲创作于1942年,流行于滨海抗日根据地。

“在南辰抗日小学校园内诞生,当年在这所抗日小学读过书的几位健在的老人,还清楚地记得这首歌的歌词。”王宗富告诉记者。

特殊时期———

《抗日小学拾粪歌》诞生

《抗日小学拾粪歌》在抗战时期流行于沭河两岸,流行于滨海抗日根据地。

1942年,滨海根据地为战胜经济上的重重困难,减轻根据地群众的负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动了大生产运动。

“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利用学习、战斗的间隙,挥镢开荒,犁田整地,群策群力,满怀希望,种下了花生、高粱,栽下了地瓜、蔬菜,拾粪追肥,治病捉虫,精心管理,终于取得了好收成……”王宗富说。

“拾粪歌就是在这军民齐心协力战胜各种困难的气氛中,在这军民咬紧牙关,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追求中,在这热火朝天,激情澎湃,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中,在沉重的汗水,热切的希望,抗战歌声的浇灌下,在沭河涛声的日夜激荡下,在南辰抗日小学校园内诞生的。”

缅怀过去———

那一代人的特殊记忆

王宗富觉得,《抗日小学拾粪歌》承载着一代人的特殊记忆,“当年在这所抗日小学读过书的几位健在的老人,还清楚地记得这首歌的歌词。”

“东方红,太阳亮,(浪的浪,浪的浪)拿起粪叉背起筐,(浪的浪,浪的浪)走大街,串小巷,不知不觉拾满筐;

太阳亮,光万丈,(浪的浪,浪的浪)抗日小学歌声响,(浪的浪,浪的浪)早早晚晚把粪拾,地里庄稼嘟嘟长;

青少年,如朝阳,(浪的浪,浪的浪)大生产,谁不忙,(浪的浪,浪的浪)自力更生图自强,支援八路打东洋;

青少年,斗志旺,(浪的浪,浪的浪)粪堆犹如大山岗,(浪的浪,浪的浪)一堆粪来一堆粮,根据地人民喜洋洋。抗日小学心花放!抗日小学心花放!”

拾粪歌一经教唱,很快便传播开来,不但南辰抗日小学人人会唱,还传到了周围的大兴镇抗日小学、大港头抗日小学、涝枝街抗日小学等校园内。

积极作用———

有力支援大生产运动

“据当年南辰抗日小学的学生王家松、王德宽、张继伦等人回忆,在拾粪歌的激励下,1942年春,他们那一个班,30多个学生,就支援八路军115师老四团一个连300多立方米粪肥,并且把这些粪通过用车推、肩挑以及用筐抬,全部运到了那个连队在沭河岸畔所开出来的荒地里,有力地支援了部队的大生产运动。”王宗富告诉记者。

秋天到来,一片片高粱似晚霞燃烧,一堆堆收获的地瓜,圆滚滚的,亩产4000多斤;一块块菜地里,青头萝卜青翠欲滴,大白菜一棵八九斤重,鼓着肚子,长势喜人……

春节前夕,连队的李指导员亲自给抗日小学送来了表扬信,并且叫战士们扛来了两袋子炒熟了的花生,奖励给坚持一边读书一边拾粪的抗日小学的学生们。

大生产运动,由于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蔬菜大幅增产,不仅减轻了当地群众的负担,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而且部队和机关的粮食供应也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增强了指战员的体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踊跃参军———

投身于民族自卫战争

八路军115师参谋长陈士榘在得知南辰抗日小学高唱拾粪歌,拾粪支援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事迹后,非常高兴,亲自到南辰抗日小学看望师生,夸学生们人小志大,个个都是好样的,不怕脏和苦,不怕忙和累,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大生产运动。

“他还勉励学生们,为了彻底打败日本鬼子,要做学习的小模范,拾粪的小模范,生产的小模范。”王宗富说。

“1943年秋天,在滨海根据地莒南县坪上召开的大生产运动表彰大会上,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也特别提到了抗日小学的拾粪歌,说这首歌结合根据地建设的实际,结合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编得好,唱得好,已成为大生产运动和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拾粪歌陶冶了学生们的革命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在1944年根据地的参军活动中,南辰抗日小学就有十几名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加入到八路军115师老四团的行列中,把如火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王宗富心潮澎湃地说。

本栏目开设期间,如果您有线索,可以及时提供给我们,我们将与您一道共忆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本栏目联系电话:18861317285

电子邮箱:lgrnn2008@163.com

QQ号:657540286

微信号:lgrlxj2014

本栏目由市教育局、市革命纪念馆、苍梧晚报共同主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