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文 牟进勇/图) 走进赣榆海头镇海后村石炳东的家,空荡荡的墙上,贴着他上学时所获的奖状。
12年前,一场意外夺走了石炳东的父亲的生命,留下母子三人相依为命。那年,他7岁,哥哥19岁。父亲的突然离世成为全家人无法诉说的伤痛。在成长的路上,他愈发坚定自己的信念:“我要成为一个守护公平正义的法官,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点什么。”
今年,石炳东如愿以偿,以557分考取四川警察学院法学专业。“8月29日出发去学校报到。”迎接他的,是崭新的人生篇章,和一颗始终滚烫的心。他知道,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而他要做的,就是让正义早一点、更早一点抵达。
父亲意外离世
母子三人艰难度日
时间回溯到2013年6月17日上午10时,常年漂泊海上的父亲,因突发的腹痛被船友送上了岸,在家附近的小诊所就诊,被告知“有炎症”。然而,一针消炎药下去,情况急转直下。
丈夫骤然撒手人寰,赔偿款寥寥无几。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母亲瘦弱的肩上。她拿出这笔钱,选了一套遮风避雨的房子,付了首付。“不管咋样,总得给俩孩子一个能遮风挡雨、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啊。”她环顾着略显空旷的家,眼神疲惫而坚定,“家里实在没钱装修了。”
生活的重担压弯了母亲的腰,她还被低血糖、偏头痛缠身。为了供小儿子读书,她起早贪黑,刨过地、编过渔网。“那时候,一天累死累活,也就挣个二三十块钱。”石炳东母亲的声音里透着辛酸,“刚够买点米面油,勉强糊住一家人的嘴。”
等到石炳东上了初中开始住校,她终于能挤出时间,便马不停蹄地到周边的小饭馆、小吃店去打零工,洗碗、端盘子、打扫卫生,哪里需要人手她就去哪里。
直到石炳东升入高中,她才终于在县城里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给一户人家做保姆。每天清晨7点不到就要出门,一直忙碌到傍晚6点以后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生活的艰难迫使大儿子在初中毕业后就早早地告别了校园,用稚嫩的肩膀分担家庭的重担。“老大这孩子,也没能读多少书,没啥像样的文凭。”石炳东母亲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和心疼,“这些年,只能在昆山的电子厂,还有本地的一些厂子之间来回跑,干的都是最辛苦的临时工。”家里的客厅,就一直维持毛坯原貌,母子俩把生活中能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最终都化作了小儿子书本上的油墨香。
勤勉积攒力量
不付韶华终圆大学梦
父亲的骤然离世,在年仅7岁的石炳东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份伤痛,并未将他压垮,反而在岁月里积攒成了力量。
高中接触政治、历史学科后,他展现出浓厚兴趣与天赋。“高考政治89分,历史84分,我也是真心喜欢,也真有股认真学习劲儿。”填报志愿时,他的目标异常清晰:“法学!我想当法官,守护公平正义。”这声音,坚定而有力。
父亲的背影在时光里模糊,却在他心中种下了最清晰的正义坐标。这信念支撑他走过十二载寒窗。凭借中考719分的扎实基础,他高一高二稳居班级前五。
海头高级中学的宏志生项目免除了他高二高三的学费、住宿费、餐费等,每学期1150元助学金更是雪中送炭,让他心无旁骛。虽然高考语文发挥稍有遗憾,557分的成绩比预期少了十几分,但仍稳稳叩开四川警察学院法学专业的大门。
查分时,石炳东手指在屏幕上久久停留。与哥哥商量志愿,兄弟俩在地图前反复考量。“四川警察学院的法学,文科里是好专业。”哥哥拍着他的肩,“你喜欢政治,又想当法官,去!”收到录取通知书,让常年在外打工的哥哥激动不已——这张薄纸承载的,是弟弟的梦想,更是全家的希望。
8月29日,石炳东将背起行囊,提前两天踏上求学路。为了省下几百元路费,他精心规划了一条经济却曲折的路线:先从赣榆到市区,再从连云港高铁站出发,辗转南京、重庆,最终抵达泸州,全程超16个小时。“能省一点,妈妈和哥哥就能轻松一点。”石炳东语气平静,却分量十足。
这个暑假,石炳东未曾虚度。他主动包揽家务,拖地、洗碗,在母亲疲惫归家前燃起一室温馨。深知警校严格的体能是硬门槛,他在驾校练车之余,一头扎进健身房挥汗如雨——只为开学后能跟上公安类同学的训练节奏,不让自己掉队。
得知被录取,母亲欣慰的笑容里藏着化不开的酸涩:“出门在外,妈妈只能尽力给你凑够生活费,其他的路,全靠你自己走了。”哥哥也计划重返昆山电子厂,用坚实的臂膀继续为弟弟的远方铺路。石炳东则已着手申请助学贷款,让求学之路走得更稳当些。
“打算先考公考编,不行再考研。”谈及未来的目标,石炳东目光如炬,望向窗外,眼神坚定,“未来想当一名公平正直的法官。”
空荡的客厅里,阳光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斑,蝉鸣依旧。石炳东知道,从海头镇到泸州,山高水长。但路的尽头,连接着他7岁起深埋心底的执念——成为一名法官,身披法袍,手持法槌,让每个像父亲一样的普通人,都能被法律的公平之光照亮。
爱心照亮学子前行路
东海女孩收到1.15万元学费
昨日,本报报道了东海女孩董玲的故事。虽然出生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但她从小就聪颖、努力。今年,不服输的她以620分考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牌专业——经济管理试验班。
看到董玲的故事后,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大四学生张瀚文捐出了8900元。“祝愿董玲妹妹在追梦的路上一帆风顺。”
“梅花香自苦寒来,努力的女孩香远益清!”昨日,爱心人士纷纷被董玲的励志故事感动,献出自己的爱心。截至昨日下午,共有10名爱心人士为董玲捐出1.15万元。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爱心人士多年来持续关注本报助学公益行。陈哲光是福州人,去年加入本报助学队伍。“我从西南交大毕业后就来到非洲工作,做‘一带一路’工程。”陈哲光说,“我自己也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看到你们的助学活动举办得很好,也想尽自己的力。”
“警校学费5520元,服装费4500元,加上住宿费等,总共12428元。”面对上万元的学费,一家人倍感压力。如果您愿意帮助石炳东成就法官梦想,请联系本报助学热线。每一份微小善意,都将成为托起未来公平正义的珍贵砝码。
●石炳东大一开学费用:12428元。
●助学热线:13851291243(加微信请备注“助学”进助学微信群)。助学QQ群:157817222。
●报名条件:连云港籍2025级本科录取新生(不含免学费专业);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孤儿、建档立卡子女、城乡低保子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家庭子女优先)。
●报名方式:助学热线报名;微信扫描二维码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8月15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