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张从雨612分考取西北政法大学 陈轶男584分考取南京财经大学 两位赣榆姑娘逐梦前行


(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文 牟进勇/图) 父亲患有肾病综合征在家务农,无法干重活,母亲智力残疾,无固定收入……来自赣榆区班庄镇西接驾庄村的张从雨怀揣律师梦,今年以612分考取西北政法大学行政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法学(行政法)专业。

  父亲2021年因食道癌去世,母亲打零工供姐弟俩上学……来自赣榆区石桥镇石东村的陈轶男,今年以584分考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尽管家境贫寒、遭遇坎坷,但这两个姑娘用汗水与坚韧,为自己点亮了前行的路。


逆境中生长

张从雨相信法律能帮人讲道理


  

在赣榆区班庄镇的一处农家小院里,门口的拖拉机旁堆放着杂物。19岁的张从雨性格腼腆,交谈时常下意识地低下头。“我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他们今年77岁了,还在种地。”张从雨轻声说:“平时会帮奶奶扫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张从雨的父亲去年查出患有肾病综合征,再也无法从事瓦工的重体力活,只能在家休养,每月药费就需上千元。“这个病不能劳累,吃了不少药效果也不明显,现在靠中药慢慢调理。”父亲叹着气说,这个病让他既不能久站也不能久坐,没了固定收入,心里总不踏实,“之前身体好时还拉点煤球卖,现在就在家伺候那两亩半地。家里处处要用钱,能干一点是一点。”

  母亲智力残疾,状况时好时坏,生活勉强能自理,但没有收入来源。家里仅靠两亩半地、低保金、残疾补助,以及姐姐打零工挣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2022年,这个家还经历过一场锥心之痛——16岁的弟弟假期跑去河里游泳,再也没能回来。“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话没说完,张从雨父亲哽咽起来。



  “中学期间,一直有爱心人士资助我上学。我也加倍努力,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班级第一名。”张从雨说:“高中考上了赣榆高级中学,高二也经过自己努力分进了文强班。”

  父亲曾希望她选择师范专业,毕业后当个老师,“稳定,离家又近。”但张从雨有自己的想法:“想考公、考研,或者当律师。”她喜欢读鲁迅的书,字里行间的力量让她相信法律能帮人讲道理。更重要的是,她早已打定主意:“以后回连当律师,离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近些。”

  知道张从雨考上大学,一家人又喜又愁,学费、生活费是绕不开的坎。“到了学校,我打算申请助学贷款,再找些兼职,自力更生肯定没问题。”她语气笃定。

  9月4日是大学报到的日子,父亲打算亲自送女儿去西安。“坐火车去,看看她的学校。”父亲的语气里满是欣慰。姐姐也表示,会攒钱给妹妹凑生活费。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张从雨没说太多豪言壮语,只说“先把书读好”。而那个“回家当律师”的梦想,就像她喜欢的鲁迅文字一样,在逆境里透着股韧劲——待她学成归来,要为家乡做点事,更要守着这个家,离爱她的人近一点。


父亲患病去世

陈轶男“用皮筋弹自己”提神学习


  


陈轶男的家在赣榆区石桥镇石东村。走进老屋,墙上那行毛笔字格外醒目:“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母亲杨发凤写给19岁女儿陈轶男的寄语,也给这个家带来温暖的激励。

  母亲杨发凤四川出生、福建长大,在港城生活了30多年。原本她和做建筑工的丈夫靠着每年三四万元的收入,日子也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眼看三个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还计划着翻建老屋。”杨发凤回忆道。然而,2021年丈夫被查出食道癌晚期,短短一年便撒手人寰。十七八万元的治疗费和丧葬费,瞬间将这个家拖入“因病返贫”的困境。

  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爷爷也去世了。如今,85岁的奶奶腰椎间盘突出、腿脚不便,说起唯一的儿子就满眼热泪。


  “那时候,感觉天都塌了。”说起丈夫离世后的日子,杨发凤眼眶泛红。那段时间她整日愁眉不展,头发大把大把地变白。一年后,在柘汪朋友的邀约下,她开始外出打零工,生活才慢慢缓过一口气。

  如今,她在冷库里切割鱼片谋生。“每天干满12小时挣120元,加班到晚上8时许能拿到140元到150元。”长期在低温环境下劳作,她的双手已经变形,却依然咬牙坚持。

  在赣榆高级中学就读的陈轶男,深知读书机会的宝贵。白天为了提神,她“用皮筋弹自己”或者站起来听课。晚上回到宿舍后,还要再看一会儿书再休息。

  今年高考,陈轶男以文科584分的成绩,叩开了南京财经大学的大门。谈及成绩,这个开朗的女孩笑了:“语文118分还算满意,毕竟花了不少时间,平时爱读杂志、做摘抄。”但也有遗憾:政治66分是因状态不佳没发挥好,数学94分虽勉强但能接受,却总觉得该拿的分没拿到。“文科不光靠背书,得理解并且融会贯通。”这是她高三最深的体会。

  虽然即将踏入财经院校,陈轶男心中却深埋着一个中医梦。“先进学校,再争取转专业。以后还想考研深造中医,我对‘望闻问切’特别着迷。”

  这个暑假,她没有闲着:帮妈妈分担家务、去工厂挖桃核——每天下午干两个半小时,挣25元零花钱。“暑假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这也算是一种锻炼。”


努力被看见

倪冬生收到助学款1.99万元


  昨日,本报报道了东海学子倪冬生的故事。今年19岁的倪冬生,出生便被查出患有血液性疾病,无法正常凝血。父母四处打工,依然凑不齐兄弟俩高昂的治疗费用。今年高考,倪冬生以620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药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录取。

  他说:“那些被针管抽走的日月此刻化为星辰,正映照着我的人生——原来命运赐予我的疼痛,本就是为了让我学会调配治愈世界的中和剂。”

  报道刊发后,许多爱心人士深受感动,纷纷慷慨相助。“愿孩子能够实现梦想,研发出更多造福人类的特效药。”他们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

  截至昨日中午,19位爱心人士为倪冬生捐出1.99万元助学款。收到这笔沉甸甸的爱心款,倪冬生感激地说:“谢谢大家的好意,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连日来,我们的助学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展走访工作。随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陆续送达,我们正加紧步伐,力求将更多励志学子的故事呈现给大家。

  赣榆两位女孩的求学故事写满艰辛,却始终闪耀着希望。张从雨说“我要靠自己在大学立足”;陈轶男相信“知识能改写命运”。她们的坚持,终将让梦想在今秋绽放。助她们圆梦,请联系本报助学热线。

  ●张从雨大一开学费用:6600元。

  ●陈轶男大一开学费用:7800元。

  ●助学热线:13851291243(加微信请备注“助学”进助学微信群)。助学QQ群:157817222。

  ●报名条件:连云港籍2025级本科录取新生(不含免学费专业);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孤儿、建档立卡子女、城乡低保子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家庭子女优先)。

  ●报名方式:助学热线报名;微信扫描二维码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8月15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