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文 牟进勇/图)出生在聋哑之家,从未听过家人的一声呼唤;3岁时,当别的孩子蹦蹦跳跳,她却因无法站立才被送医查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8岁那年,精神失常的大爷半夜抡着铁锨追她狂奔一整夜……这样的“天崩开局”,换作是你,该如何面对?
出生在东海县房山镇赵于村的19岁姑娘董玲会告诉你:别人能做到的,我凭什么不行?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她从小学到高中不断逆袭,高三时最好成绩考了全市第六名。今年高考,她以620分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牌专业——文澜学院经济管理试验班,面向江苏省仅招4人。
无声世界中出生 姑奶视如己出抚养她长大
7月24日,骄阳炙烤着东海县房山镇的土地。听说“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一行人要来家里走访,正在为学生补习的董玲特意请假,匆匆赶回爷爷奶奶家中。19岁的姑娘手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脸上的笑容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个寂静的院落。
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爷爷奶奶、父母、大爷、继母都是聋哑人。“董玲的父亲今年38岁,在她还没有记忆的时候和妻子离婚,“我只知道她(母亲)在我4岁时嫁到了云南,后来再无联系。”
后来父亲再婚,继母也是聋哑人。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家喘不过气来。“爷爷被人介绍去了一家石英砂厂打工,时常加班到深夜。”说起爷爷,董玲满是心疼和委屈,“由于口罩不及时更换,长期劳作,爷爷患上了尘肺病,一个手指头还被机器切掉了,因为没及时送医耽误了救治……”
为了这个家的生计,爷爷即便患病还坚持打工。“后来我上小学了,姑奶(爷爷的妹妹)时常来照看我,知道爷爷的情况后,把他劝回了家。”
一家人觉得姑奶热心肠,便“商议”着将董玲送到姑奶身边上学。从此,姑奶成为她的“守护神”。从幼儿园到小学,姑奶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送,更教她“出门要大大方方,咱不比谁差”。董玲上初中时,成绩从年级40名冲到第一第二,靠的就是姑奶那句“你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姑奶对我学习要求严,她总说,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
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个要强的女孩。3岁时,董玲还不会爬,更不会站立,双手双腿抬不高,姑奶背着她跑遍了本地和南京等地大小医院,才确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落。医生说,16岁前不能剧烈运动。可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医生叮嘱“要小心”的孩子,体育中考竟拿了满分。
“跳远我能跳班级前三名,50米跑、颠排球也都达标了。”董玲眼里闪着光。她记得初中体育课上,老师怕她受伤不让跑,她偏要试,“别人能做到的,我凭什么不行?”这种不服输的倔劲,成了她对抗命运的武器。
8岁那年,大爷半夜突发精神病,抡起铁锨追着她跑了一夜。“从小我就明白,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从小在姑奶家长大,她们一家人乐观豁达,我也就养成了大大咧咧的性格。”董玲声音清亮,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这和她的亲生父母、爷爷奶奶的内敛形成鲜明对比。
凭借不服输的劲头 620分考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我真不觉得自己惨。”董玲的语气认真又坚定,“姑奶一家疼我,爷爷拼命供我,我有的是劲往前奔!”
董玲至今记得初中时的一次考试:她考了年级第二,老师却径直走到年级第一名面前,当众宣布“数学150分满分”。当她主动询问自己的分数时,只得到一句“自己去查”。后来发现同样是满分的她再次找到老师,却听到刺耳的话:“没人会记住第二名。”这句话像一记闷棍,却彻底点燃了她的斗志——从那时起,“争第一”的执念就在她心里扎了根,再没动摇过。
2022年,董玲考进了东海高级中学文强班。可刚入学,她就遭遇了“下马威”:高一排名总在100名到300名之间徘徊,第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59分,而身边要好的同学考了99分。“心里真不是滋味,但更多的是不服气。”
“别人能学好,我为啥不能?”董玲开始了“死磕”:别人做一套题,她就做三套,直到把不会的都啃下来。高二分班后,她的名次稳步上升,冲进年级前10;到了高三,更是稳定在年级前5,最好一次考到全市第六名。
“上了高中才知道‘山外有山’,但我从不觉得自己差在哪。”董玲笑着说,后来她也琢磨出窍门,“死学没用”。手机在老师眼里是“洪水猛兽”,在她这儿成了学习工具——查资料、看文学解说视频积累素材,偶尔也刷会儿短视频放松。“该学的时候使劲学,该玩的时候痛快玩,效率才高呢。”这一切,默默付出的姑奶都看在眼里:“这孩子自尊心强,再难也不叫苦。”
拿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管理试验班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董玲笑得格外灿烂。选择这个以经济学见长的王牌专业,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学法学当律师竞争太激烈了,复合型人才前景更宽。”至于将来具体做什么,她笑着说,“进了大学再慢慢找,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喜悦过后,现实的压力摆在眼前——学费和生活费像两座小山。“平时家里谁手头宽裕就给点,姑奶、姑爷、爷爷、爸爸、姑姑……凑一凑也就过来了。”暑假里,董玲给高中生补课,一天要上7小时的课。“中午回姑奶家扒口饭,下午接着去,今天知道你们来才请了假,平时哪舍得歇啊。”
谈及大学生活,董玲眼中满是憧憬:“想全面发展,精力够的话,多参加社团活动,多考些有用的证书。”她心里还惦记着姑奶,“等我能挣钱了,就带姑奶出去看看,她还没出过远门呢。”
采访当天,董玲一身简单的白T恤、蓝色牛仔裤,扎着利落的马尾辫,说话时神采飞扬,像个活力四射的小太阳。寂静无声的家里,爱也在无声滋长。
爱心在盛夏绽放 陈思羽收到10200元学费
7月28日,本报报道了赣榆女孩陈思羽的故事。父亲在她1岁时因车祸致残,二叔供她和哥哥上学。今年,她以625分考取华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却不想再让二叔为自己8900元学费发愁。
报道刊发后,爱心如清泉般滋润着赣榆女孩陈思羽的心田。12位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共同为她捐助10200元,瞬间解决了她的学费难题,让这个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能够继续追逐梦想。
这份爱心接力,彰显了社会的温度。在这个火热的季节,爱心依旧火热,善意从未停歇。“我也将更加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将来也能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陈思羽发自内心地感激。
9月6日,东海女孩董玲即将报到。面对8000余元的开学费用,她和家人深感压力。如果您愿意帮助这位励志女孩成就梦想,请联系本报助学热线。
●董玲大一开学费用:8000元。
●助学热线:13851291243(加微信请备注“助学“进助学微信群)。助学QQ群:157817222。
●报名条件:连云港籍2025级本科录取新生(不含免学费专业);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孤儿、建档立卡子女、城乡低保子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家庭子女优先)。
●报名方式:助学热线报名;微信扫描二维码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8月15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