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徐卫 刘静)盛夏时节,走进连云港市岗埠农场高桥生产区,一望无际的稻田生机盎然。管理员王超在新建的泵站旁轻轻一点按钮,清澈的渠水便汩汩而出,精准流向饥渴的稻田。“过去浇这800亩地,4台机器连轴转得5天!现在3台机器两天搞定,省工省时更省水,这高标准农田建得真‘得劲’!”王超脸上洋溢着笑容。这生动的场景,正是连云港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鲜活注脚。截至2024年,连云港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4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80%以上,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坚实的港城力量。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核心举措,是巩固粮食安全根基、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超过八成的耕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标志着连云港市在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土地综合产能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今年,连云港市将再接再厉,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72万亩,其中新建1.27万亩、改造提升2.45万亩,持续为沃野良田注入新动能。
岗埠农场高桥生产区2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是连云港市此项工作的一个典范。项目于去年底启动,施工单位抢抓冬季农闲黄金期,高效推进各项工程。疏浚沟渠30.25千米,让水流更畅通;拆建智能涵闸43座,实现精准控水;新建硬化渠道3.17千米、平整宽阔的农田道路3.02千米……一系列“硬核”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显著提升了项目区的排灌能力和综合生产保障能力,昔日农田“靠天吃饭”的窘境得到根本扭转。
实实在在的投入,换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刚刚过去的夏收时节,高标准农田的“威力”首次得到充分验证。“效果非常明显!”高桥生产区主任王永通介绍,“项目区的小麦每亩平均比其他非项目区多收了100斤。”显著的增产,直接得益于灌溉条件的改善和地力的提升。王永通进一步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
在耕地资源日益趋紧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耕地质量,有效弥补了数量有限的短板;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智慧化管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支撑;推动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连云港市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位置,持续投入,久久为功。
随着更多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投用,连云港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坚实的力量,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描绘出更加丰饶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