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孙晨晨 姚绍庄 卢磊)5月25日,由连云港赣榆佳信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的“短蛸全生活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标志着国内首个短蛸繁育养成体系正式建成。这项历时11年的科研攻关,成功破解短蛸规模化养殖“卡脖子”难题,4项技术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我国短蛸养殖从“零星试养”迈向“标准化量产”奠定基础,助力“蓝色粮仓”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
短蛸,俗称“八带”,具有生活史短、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极具养殖潜力。但长期以来,人工繁育与饵料体系构建、全生活史养殖等技术难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项目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东介绍,研究团队围绕海州湾土著短蛸,系统开展繁育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完整的短蛸全生活史养殖技术体系,实现人工室内繁育与养殖三世代连续生产。同时,制定了短蛸种质和苗种繁育标准,推动养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获授权的4项专利,分别为短蛸幼体培育方法、短蛸世代工厂化养殖方法、章鱼受精卵人工孵化方法、章鱼寄生虫鉴定方法及鉴定制品,为产业化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作为项目合作单位,连云港赣榆佳信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这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自2015年起,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养殖设施,深度参与短蛸全生活史研发工作。2024年,公司人工培育短蛸苗种10万尾、越冬亲体1000尾以上,发掘重要经济性状分子标记及候选基因10个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短蛸全生活史养殖实验基地,形成了成熟的人工环境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在赣榆区政府支持下,项目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成效显著。项目实施期间,先后有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数百名本科生在企业开展实验、实习和实训,成为水产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我们已完成短蛸全基因组测序,掌握种质改良核心技术。”郑小东教授表示,团队下一步重点聚焦新品系/品种选育,力争1年到2年内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为贝类新品种再添新成员,使得短蛸成为价格亲民、安全可靠、品种优良的大众水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