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群众演、演群众 连云港草根文艺队“星火”点亮百姓文化生活

【连网】  □ 张晨晨 魏吉珂 钱凡雪 赵言娟

饭桌前,一位算命先生掏出算盘,“我把这酒馆的收入给你们算一下!”

古玩玉器摊前,一位姨太太招呼着旁边的管家,“把这玉器给我全包了!”

众声喧哗的市井街巷里,身着晚清服饰的各色人等忙着各自的事。

突然,一声“太后驾到!”众人齐齐侧目……

这是日前海州区民主路历史文化街区上演的一幕。

这些“演员”全部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百姓——从观众到主角、从个人到集体、从自娱到传承,他们演的是乡亲、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续的是一城文脉。

一直以来,连云港市都在持续推动文化惠民均等化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集中汇演、公益小剧场演出、线上线下沉浸式互动等手段,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红利,用文艺星火点亮千家万户,让文化的氛围浸透“生活圈”。

QQ截图20240102103305

从观众到主角

一手拿锄头,一手拿剧本

在当天那场“晚清众生相”的表演中,“太后”的扮演者可谓气场全开——右手搭在一位“格格”的手上,左手捏着手绢,背后跟着“大臣”,仪态万千地走过闹市。这位“太后”就是街区文艺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刘恩菊,人称“港城菊姐”。

QQ截图20240102103227

“我们以沉浸式的影视变装秀、历史情景剧演出为主打,一方面带领草根百姓过过戏瘾,另一方面为街区带去更多文化氛围。”刘恩菊边说边带领笔者走进工作室,“我这里有上千件服装,涉及各个朝代,应有尽有!”此时,一位参观的市民不禁感慨:“华夏五千年都浓缩在这华服里了。”

作为民主路的“熟脸”,自2015年入驻民主路以来,刘恩菊就以文艺志愿者身份投身街区文化建设。她笑容饱满,自称做过婚庆主持工作,口才“还拿得出手”,当笔者询问他们团队招演员的门槛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没有门槛!只要你有表演才能或者表演欲望,都能加入我们!我们是地道的草根大舞台!”

说着,她一声吆喝,将身后正化妆准备的“演员们”喊过来——“豪绅”是开门窗厂的徐达,“古玩老板”是卖玉器的徐旭明,耍棍的“街头女艺人”叫明晓,是一名家庭主妇……“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但只要有演出需要,大家一呼百应。”刘恩菊道。“当你穿上这服装就穿越到那个年代,暂时逃离现实生活,是释放精神压力的好办法。”徐达说。

QQ截图20240102103435

作为主打“晚清民国风情”的历史老街区,这里不少文艺志愿者队伍都在以各自的风格和做派带去“文化烟火气”。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街区以民俗为引、文化为源,常态化开展“老街有戏”非遗小剧场、国潮夜演等品牌文化活动,传承新浦文化。这里还开通了3条精品研游路线,已累计接待研学及旅游团队110万人次。

“当前,‘文艺惠民’打破了‘我在台上演,你在台下看’的单项模式,‘群众参与感’成为‘必选项’。”连云港市文广旅局公服处相关负责人分析,连云港市一直以“群众演,演群众”的号召,串联起县区镇街文化部门和站点、民间文艺团体和文艺骨干等,让那些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巷里弄的草根百姓也能一手拿锄头、拿扳手,一手拿话筒、拿剧本。

从个人到集体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你看,他们的‘冬日乐活计划’又出炉了!可以沏一壶茶,听一段戏!”每周五晚都是市民穆女士期待的日子,因为家附近的“连云港腔调”公益小剧场又要上演她喜欢的淮海戏了,“王欣、薛梦雅啊,都是我喜欢的戏曲演员。”而对于她的女儿而言,更喜欢相声专场,“我对相声演员王猛猛等人印象很深刻,很有梗!”

城以盛民,民因城盛。她们母女俩也像无数市民一样,见证了这个公益小剧场的成长,从演员的单打独斗,到慢慢集合壮大,从观众的零零星星,到培养出一批忠实粉丝,这里浓缩了文化惠民的要义,用集体的力量展现文化的力量。

QQ截图20240102103552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年来,小剧场以“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灵活的演出方式等,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热捧。但这种“惠民形式”在连云港市出现也才一两年的事。“起初大家心里都没底,所以年初定的计划是确保全年完成40场次演出,谁知却演了120场!”“连云港腔调”相关负责人闫玲玲说,自2023年大年初一正式运营以来,他们努力推出多项惠民演出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群众走进剧场,也让更多志愿者加入进来。

就像“连云港腔调”,良好的载体、形式和品牌,能让更多公益文艺志愿服务队伍成长起来。连云港市曲艺家董自伦就是这样一个“品牌”。最近,他收到很多人发来的贺信,祝贺他和老乡创作的公益歌曲《夹山是个好地方》推出了MV。其实这两年,他一直在义务写“村歌”,已先后为“全国红色村”大树村、“全国最美乡村”江浦村等多个乡村创作村歌。有着浓郁革命情怀的他,还组织“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演出队,把欢笑送到敬老院。

时至今日,在刘恩菊的“晚清民国风情秀”团队、“连云港腔调”公益小剧场的演员队伍以及董自伦“银发生辉”团队等一批文艺志愿者和骨干的大力带动和付出下,无论是在乡村的田间地头,还是城镇社区休闲广场,群众自发组建各式各样的草根文艺队伍——群星艺术团、灌南县万紫千红艺术团、赣榆区城西镇乡音情艺术团等,他们跳操、扭秧歌、吹拉弹唱,一派烟火气,又有“文化味”。

从自娱到传承

借广场文化,续城市文脉

“我是港城菊姐,欢迎大家来到老街共享直播间,今天带来老街非遗之民俗珍品手工虎头鞋专场!”日前,在民主路老街的非遗直播间里,身穿旗袍的刘恩菊手捧玲珑小巧的虎头鞋,在手机前展示。身旁则坐着身着华美服饰的非遗传承人。

细心的人能发现,刘恩菊工作室的门口斜挂着“影视演艺”的招牌,但最顶头端正挂着的,则是“新青年非遗文创共享直播间”的招牌。“我除了负责街区的文艺展演活动,还兼职负责直播间运营,至今开设个人专场直播已有几十场次。”刘恩菊说,作为文化志愿者,应自觉肩负起一定的使命和职责,“我发现当前一些非遗珍品存在失传风险,于是我就发挥力量,义务邀请一些传承人走进直播间,让非遗搭上互联网快车。”

“文化惠民工程,初衷是给群众带去丰富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最终则是凝炼城市品格,传承历史文脉。”连云港市文化名家徐习军表示,这种公益性的文化活动还应跳脱出自娱自乐的低层次需求,以更多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而借由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连云港市不少部门、单位、个人、组织都纷纷行动起来。

QQ截图20240102103512

比如,围绕“爱党爱国与文化自信”主题,海州商业街区串联起市非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海州城事记忆馆、海州好人馆、周存玉大师艺术馆、大华文化交流中心等9大场馆和16个非遗、文创、老字号项目,通过设立党员志愿先锋岗,采取公益讲解、免费参观、优惠手工体验等方式,回顾地方历史、红色事迹,传承中华美德、传统技艺。

2023年以来,连云港市依托各级文化部门和民间优秀群文团队等,持续举办“我们的节日”“乐游连云港”“四季村晚”文艺演出等广场文化活动,承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800余场次。同时积极开展图书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组织策划专题图片展、文献展、图文展、文艺演出等线上线下活动230余场次,服务群众逾43.2万人次,切实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接地气、见效快、可持续的文化服务浸透了“生活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