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近年来,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为依托,创新推行“党员责任田”机制,党员干部主动认领“责任田”,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引领群众增收致富,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希望的田野上。目前,全镇共成立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47个,通过划分党员责任田带动农户446户3264人走上创业增收之路。
变“基层干部”为“技术专家”
金秋时节,灌云县伊山镇七里松村,2200亩梨园硕果累累。早上六点,刚放下碗筷的七里松村党员就开始忙碌起来了,5名党员在镇党委组织委员任杰的带领下,帮助果农摘梨、装箱、外运。
“中秋节前后,村里梨园的梨进入成熟高峰期,如不及时采摘上市就会烂果。”伊山镇党委组织委员任杰介绍。
七里松村是果树种植专业村,近年来,镇党委紧紧围绕“党建+产业”的发展思路,整合该村资源,做大做强果树特色产业,借助“村社一体”合作社多年种植果树的优势,强化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大力调整果品结构,引进、调优13个优质品种,使果农收入明显增加,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开辟党员责任田,党员们作示范、强引领,学习种植经验,如今个个都成了“技术专家”。
变“责任田地”为“示范基地”
行走在伊山镇任庄村,只见路旁的韭菜基地里立着一块块牌子,上面写着“党员责任田、责任党员张华亚”两行大字。
近年来,伊山镇按照“资本引领、分工分业”的发展模式,积极完善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在产业链上推行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了党员帮群众、群众助群众的互帮互助格局。牌子周边区域的事务,完全由我负责。”伊山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张华亚说。据了解,责任党员要履行好“三个带头”。即带头流转土地、带头种植经济作物、带头参与技术培训,全面带动群众发展经济产业脱贫致富。任庄村还在“党员责任田”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了党员干部“三包”(即:包片、包户、包事)制度,“三包”引领“党员责任田”由“减产”走向“增产”,由“低产”走向“高产”,由“平产”走向“丰产”,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产业区域全面实施“党员责任田”工程,任庄村通过“一张乡村发展图、一本台账、一名责任干部、一个经营主体”的“四个一”落实机制,将产业全部纳入“田间”进行管理,全村划分责任田27块,涉及产业区域近1800亩,覆盖全村所有党员,带动近百名群众就业。
变“孤军奋战”为“抱团发展”
近年来,伊山镇党委立足抓基层夯基础,着力发挥好“先锋”党员的作用,全面实施“党员责任田”工程,通过分块定位、分片包干、分类推进,引领“党员责任田”建成“丰产田、高产田”,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走进位于官路村的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种植基地,一个个大棚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大棚里,党员和村民正在土豆地里收获土豆,忙碌的他们额头挂满了汗珠。
“家门口就能务工,不用出远门了。”一名务工群众笑着说,据了解,加上在基地务工和自家发展的产业,这名务工群众在家一年起码也能够收入4万多。
“我们打破村、镇区划限制,突出发展经果林特色产业,在种植基地划分“党员责任田”,逐步形成了桃、梨、小葱、食用菌等34个种植板块,有效推动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伊山镇党委副书记朱莹莹说。为进一步深化党组织引领作用,伊山镇以村为基本单位,将村集体产业基地合理划分作为党员的“责任田”,由村党支部根据时节需要,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切实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产业连片发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凝聚干群攻坚合力。
同时,伊山镇还根据该镇位于县城边缘的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农户房前屋后种植蔬菜、南瓜等作物,发展“庭院经济”,既美化了家园又延长了产业链,加快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产业惠及所有农户。(吴晨光 肖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