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连云港:将“绿色制造”融入低碳城市发展基因

【连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2%,二氧化硫:下降23.1%,单位GDP能耗下降18%左右,远超省级目标……这是过去5年连云港市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大幅度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工作交出的成绩单。

连云港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指标的实现不仅减缓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也为江苏节能降耗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连云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从节能降耗到低碳港城,连云港通过打造一系列绿色样板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约能源、保护生态新路径;从绿色工厂到智能工厂,连云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逐步让连云港制造绿意盎然。

1

减煤在行动

2006年,国家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当时确定连云港市能源消费总量基数只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落后于周边城市。

随着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大批钢铁、石化企业陆续投产达效,如镔鑫钢铁、兴鑫钢铁、亚新钢铁、新海石化、虹港石化等企业,每一个单体项目能源消费都在100万吨标煤以上,城市减煤任务任重道远。

连云港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连云港将年度节能目标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及责任单位;并在分析县区及功能板块用能趋势的基础上,参考能耗强度下降要求,结合各县区高耗能项目储备情况,综合考虑结构变化趋势及全市区域布局要求等因素,合理分解用能指标,控制能耗增量。还依据《连云港市年度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根据各县区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市级考核。

城市要想实现减煤关键是要鼓励更多的能源消耗企业减少消耗,实施低碳发展。走进虹港刚刚投用的沼气回收利用项目现场,一座沼气锅炉正在将污水预处理站产生的沼气回收利用。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30t/h规模沼气锅炉,将厂区内污水预处理站产生的沼气回收利用,既减少了废气排放量,又实现了能源回收利用及清洁化,优化了能源结构,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根据测算该项目满负荷运行后,可减少企业外购蒸汽量24万吨/年,年综合能耗可降低2.4万吨标煤、CO2排放量减少7万吨/年;PTA一期装置进行改造,也将大幅降低装置脱盐水和蒸汽用量,装置年综合能耗可降低1.7万吨标煤、CO2排放量减少3万吨/年。

连云港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连云港还制定出台《连云港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细则》,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作予以规范;并要求各县区新上项目必须统筹辖区内年度增量指标,优先考虑绿色、低耗能项目,引导项目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消费煤炭677.94万吨,其中电力行业(不含自备电厂)用煤519.11万吨,占比76.57%。非电行业规上企业用煤158.83万吨,比2016年同期减少92.81万吨,完成年度任务的136.49%,高于序时进度的36.49个百分点。

如果说精细化利用化学能源是促进连云港减煤的中坚力量,那么田湾核电站工程的持续推进,则有力地支持了连云港减煤行动。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1、2号机组自2007年5月17日和8月16日分别投入商业运行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2012年12月,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二期工程3、4号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营。截至2021年5月19日,田湾核电站1至5号机组累计发电量已超27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超820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1000万吨。待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建成投运后,年发电量约1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5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1500万吨。

连云港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连云港省定能耗增量目标为161万吨标煤,“十三五”新增用能110.37万吨标煤,节约50.63万吨标煤,超额完成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任务。

3

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

随着连云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能耗问题成为制约连云港发展的新难题。为此,各县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展示馆,笔者见识到徐圩新区的一盘“大棋”——盛虹炼化一体化产生的芳烃,供应中化生产尼龙66;生产PTA的虹港石化能为化纤产业供料;中化的“碳三产业链”给下游中化塑料提供原料;基地南北规划建设的精细化工园区,大部分原料都由园区上游企业提供……在徐圩新区,一个上下游相互循环、产业链相互连通、价值链互为补充的绿色产业链条已具雏形。一个低能耗、低排放、互供互享的现代石化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正成为这个全国七大石化基地最鲜明的“绿色标识”。

徐圩新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连云港石化基地在项目招引、落地过程中,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挥产业上下游协同效应,根据石化园区产业布局及特色,充分考虑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共生,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环境及社会风险等因素,不断强链、补链,构建石化上、中、下游均衡发展产业链。

这样的概念不是随便说说。在斯尔邦石化内,笔者就见识到循环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斯尔邦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的“废酸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了三套联合装置的产品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环保零排放;通过余热回收装置产生蒸汽再利用,实现了降本增效;采用了14项国际先进技术,通过联合装置上下游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了“三废”再生产的循环利用,同时减少了排放,打造了一条闭路循环的绿色产业链,各项措施实施后节约标煤2.2万吨/年。

连云港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成为连云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推手。

在亚新钢铁,该企业正在逐步将循环经济融入企业生产过程,努力创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亚新钢铁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持续推进全面清洁生产的同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降低原材料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坚持“精料”方针、绿色采购。使用低硫、低磷等低有害元素的优质精品进口矿石,从源头降低污染,实现超低排放,全力把好绿色产品的原料关。

与此同时,亚新钢铁还利用高炉冲渣水余热为厂区供暖,转炉、高炉所产生的钢渣、水渣用于生产水泥和矿渣微粉,延长企业产品链。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产值规模,充分发挥钢铁工业的材料制造和能源转换功能,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坦言,当前,越来越多的连云港企业已经把节能减排的压力变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抓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连云港市工信局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李小华介绍,今年,连云港市重点突出冶金、电力、石化、化工四大高能耗行业,围绕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摸排全市项目情况,建立储备项目库。结合“百千万”企业年度考核,推动企业尽早实施节能量大、经济效益明显的改造项目。

6

打造绿色工厂推进绿色生产

正大天晴是国内医药创新的领军企业之一。走进海州区正大天晴生产厂区,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国家级的绿色工厂。

为了探索绿色能源措施,该企业在自己厂区内安装了光伏电站并实现了并网发电。笔者在现场看到,正大天晴的光伏发电站安装在海州厂区车间、高架库屋顶的闲置面积。据悉,该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年均发电量超过140万千瓦时。作为连云港医药企业中第一家成规模应用的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成标志着正大天晴的绿色能源建设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根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可节约近500吨煤。

“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条,国家级绿色产品2个,省级绿色工厂6家。今年力争创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不少于4家。2020年市工信局对全市12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了绿色诊断服务,在能源管理、用能设备、节能工艺等方面提出节能改进建议29项,预估实现节能量3.6万吨标准煤,实现节能效益1.44亿元。2021年,连云港市将继续开展重点耗能企业绿色诊断服务,计划诊断钢铁、石化、新能源等行业企业10家左右。

连云港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连云港正大力推动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建设,将绿色发展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业绿色发展模式。

在加快绿色工厂建设的同时,连云港市还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连云港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资源综合利用回收技术的成熟,本地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气、余热和余压等可回收进行综合利用的资源逐年递增,余能资源利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不断增加。

镔鑫特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21年3月6日,镔鑫钢铁集团150万吨/年矿渣微粉工程项目顺利投产运行。镔鑫特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矿渣微粉工程项目生产线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辊磨设备制造及加工技术,合理的管道通风系统工艺,极大地降低了单位矿渣微粉生产用电能耗,可为生产用户节约大量的生产运行成本。其实,镔鑫特钢在节能降耗上的成果不仅这些,他们还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气、余热、余压等资源,综合利用发电。

“我们将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连云港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十四五”时期还将大力推动节能降耗节水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积极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工业能效对标、节能诊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及工业企业生态设计创建,促进绿色、节能、环保等技术和装备发展。(周莹 史贽仁 连发 李小华 王从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