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初夏时节,树木葱郁,瓜果飘香。驱车行进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如画般的农村公路上,沿途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勃勃生机……生态筑梦,让发展可持续;产业赋能,让乡村更美好;以学促行,为振兴添动力……一个个特色鲜明、韵味各异的村居踏美而来,点缀于青山绿水间,谱写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发展新篇章。
海州区立足本地资源唱好农旅文“融合戏”,2021年以来,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基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标准,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磅礴动能。
学史力行 惠民利民
“各位党员同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我们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要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葡萄品牌。”5月31日,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党总支书记卞广生把党史学习教育实境教育讲堂搬进了陶湾葡萄特色采摘园,来自陶湾及周边村庄的40余名种植能手不仅现场谈问题、说变化,还邀请南京葡萄种植专家现场讲解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结合去年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现场解答,把技术送到群众身边。
陶湾村坐落于锦屏山东南麓,西盐河绕村而过,集中连片且土地肥沃,自上世纪90年代起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葡萄。由于品种单一,技术管理落后,加之全村葡萄产业缺乏统一规划,种植户“各自为政”,导致葡萄产业一直徘徊不前,村民收益不高。
规范发展 科学管理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要动脑筋、见行动、办实事,让村民享受到实惠和福利。”锦屏镇党委书记姜海燕说,为破解“农学”矛盾,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锦屏镇以“书记项目”为抓手,拓展陶湾葡萄特色采摘园辐射区域,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4个+”综合生产合作模式,逐步打通农技、农机、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同时推出“铸造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从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人、种植大户等致富能手,村两委干部、回村任职大学生、农村党员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中筛选出一批能人,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孵化、实战实训,通过“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从根源上打通技术瓶颈。“村里新建了温室大棚,还成立了葡萄合作社,今年村里的采摘游一定红火。”眼瞅着葡萄架上已结出的“希望果”,村民卞洪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山脚葡萄产业兴,山腰村民也即将迎来“春天”。这几天,锦屏镇岗嘴村支部书记徐晓港正忙着走访村民,就民宿的打造与运作模式、发展前景等与村民进行交流、征求意见,并从建筑设计院请来了几位建筑师,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乡村文化进行设计规划,为人居环境等方面各展所长,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山城相映 田水相依
岗嘴村紧邻桃花涧风景区和刘志洲山体育公园,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处于乡村振兴锦屏片核心地带。近两年,海州区以锦屏山为依托,持续开展景区提档升级、工业遗址保护性开发、山体湿地修复、绿化造林、文物保护等工程,让生态古城展现山城相映的魅力。
“不久前新开园的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已初现雏形,随着后续开发,融合锦屏山周围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何不借东风上青云,让村民真正过上都市甜日子。”徐晓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借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个“补链强链”的想法油然而生,跟进本村碧根果特色生态园建设,吸引年轻人回村工作,整合村集体闲置老宅,招引项目资金投入,打造“山-水-城-田”融合的环山特色旅游业态,建设成配套丰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瓜果采摘、农事参与的综合农事体验园。目前,岗嘴村已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开展道路硬化、河道修整、违建拆除等多项工程,实现村庄旧貌换新颜,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过去环境脏乱差,如今生活美如画。伴随着新时代号角,海州区全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砥砺奋进中,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村容靓、乡风淳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跃然呈现……(通讯员 邵沛源 赵婧 张晓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