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废旧农膜“随手扔”变“随手捡”——我市废旧农膜综合治理系列观察(上)

农用薄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资,在如今的农村地区使用十分广泛。近年来,随着农用薄膜的使用率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农用薄膜残留污染严重,造成了农田里的“白色污染”,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自当年9月1日起,该办法规定废旧农业薄膜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

  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近日,我市查处第一起相关违反行为,对广大农户起到一定的警示教育作用。

  与此同时,废弃农膜回收,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变废为宝,一举两得。往日田间地头随风乱舞的废旧农膜如今难觅踪迹。

“首罚”彰显监管执法决心

  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在例行检查中发现,灌云县陈某种植基地上有大量破损薄膜在田间丢弃。经调查,当事人于今年9月将2个蔬菜大棚上覆盖的棚膜拆除后,地膜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并随意弃置。当事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存在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农用薄膜的违法行为。

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给予当事人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其立即整改,将田间随意弃置的农膜清理干净。这是我市查处的第一起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农用薄膜的违法行为。

“对于农用薄膜的回收和再利用环节,使用者应当在使用期限到期前捡拾田间的非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废弃物,交至回收网点或回收工作者,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队长朱道荣介绍,首例未按规定回收农用薄膜案罚单开出,标志着我市废旧农膜回收执法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市将继续加大农膜回收整治工作,增加对蔬菜、水果等农用薄膜使用基地的检查频次,发现农用薄膜使用者未按照规定回收的,将依法要求整改,并给予行政处罚,为防控农膜残留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执法保障。

治理4年 农膜回收率近九成

“以前捡拾的废旧地膜不是堆在路边,就是埋在地里,大风一吹,满地都是。大约从三四年前开始,农民开始卖棚膜,我就专业做起回收这件事。”东海县桃林镇个体户王成亮顶着寒风刚从一户农家大棚里拖来了一车棚膜。这一车废膜,大约1吨重,回收价按照每斤一元钱的标准。

“能卖钱呢,现在很少再有人乱丢了。”“棚膜年年换,都是钱买来的,打电话叫上门回收啊。”……在桃林镇北芹村蔬菜基地,连片的大棚产生大量的农膜使用需求。谈及农膜回收,村民们纷纷表示,这几年揭下来的废棚膜,都拿去回收。至于不能再重复利用的地膜,也很少有人乱扔到地里,毕竟现在村里都有垃圾清运点了。

“从2018年开始,我市开始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我们从宣传发动开始,到开展全面普查,到构建回收体系,到开展降解膜等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等,4年过去了,应该说,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市园艺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胡曙鋆介绍,以去年的数据为例,2020年农膜总用量为19402.9吨,回收率达到89.56%,其中棚膜回收率超过九成,地膜回收率接近七成。

“棚膜回收以后,能做成尼龙颗粒,地膜回收价值就不大了。”王成亮解释,就是回收价值不大的地膜,一亩地用8公斤左右,购买新地膜的话,一斤要10元钱。

笔者了解到,截至去年12月,全市建成各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25家,基本形成覆盖主要用膜区域的回收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适合本地的市县乡村四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出适合各区域行之有效的回收机制。

农民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提升

废弃农膜属于不可降解材料,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极易破坏环境,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农业生态污染源。推动废旧农膜回收,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农膜对增加农作物抗旱能力、帮助村民增收提效很有帮助,但农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在农田里完全自然分解需要上百年,残留地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出苗、阻碍根系生长、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危害可想而知。

对于这一点,广大农民在日积月累的宣传中都有所了解。北芹蔬菜合作社社长王文成介绍,如今,村民都很自觉地把农膜捡拾干净,直接送交到回收点,既增加了收入,又清洁了环境,两全其美。

在灌云县南岗镇,市有关部门前不久来搞过一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手册还放在家里呢,我翻了翻,好像是说农膜残留的危害很严重。”38岁的张艳家里种了2个棚子的蔬菜,栽秧子的时候一般都要铺两层地膜,以前都会扯起来直接扔掉或者烧了,现在会统一堆放到集中回收点的垃圾池里。

“充分利用媒体,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广大农民对农膜回收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加大面向基层的宣传力度,通过印发宣传手册、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召开培训会等方式,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地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胡曙鋆说,事实证明广大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长远性、严重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王文 杨静 李冬 许光辉 文/图)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