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推进临港产业绿色崛起——优化港城产业链系列观察(一)

近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家要求各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城临港产业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增长呢?连日来,笔者走访港城园区,探析港城企业发展的新变化。

■ 港城临港产业酝酿转型潮

  近日,盛虹集团决定引进冰岛技术在连云港启动全球首条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建设。该项目设计回收二氧化碳规模为15万吨/年,回收转化率高达100%,回收利用规模和技术工艺均达到全球领先。特别是回收后的二氧化碳通过深加工“变碳为宝”,产出光伏级EVA树脂用以光伏发电,产业路径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创。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是盛虹集团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具体实践,也是盛虹深入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战略转型的标志。

  该项目是港城石化企业积极应对“双碳”目标的转型之作。如今在港城,这样的项目越来越多。石化是港城临港产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我市将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全国石化产业新地标,做大石化产业规模,做强C2、C3、聚酯、炼油和油化盐化产业链,到2023年产值达150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2500亿元。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按照“原料多样化、装备智能化、产品高端化、工艺绿色化、安全本质化”的原则,以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统筹南翼灌云、灌南和北翼赣榆柘汪化工园区联动发展,以炼化一体化和多元化原料加工产业为基础,重点延伸拓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排放少的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和功能性化学品。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控制“两高”产业关键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替代关停过剩产能。因为这些高耗能产业本身已经存在产品饱和的问题,再增加投资,将会有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风险。在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更加需要重视对现有产能进行绿色化升级改造。钢铁企业要走节能、减排、脱碳等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应高度重视脱碳,包括合理利用废钢,少用或不用化石能源,以税收和配额等措施限制高碳负荷产品出口总量等。石化产业要加快新技术应用,从单纯的炼油向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挺进。

  ■ 积极搭建临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临港产业要从过去一味追求规模增长转向规模和质量同时增长的新时代,但这样的转型并不容易。我市临港产业的效益增长家底比较薄,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多,急需“补课”。

  镔鑫特钢正在推进这样的“补课”行动。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已经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展开深度合作,并引进了多名技术人才,研究和开发更多高性能钢铁加工技术。积极地推进智能化转型。企业投资了18亿元建设了国内首家集“环保、节能、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大型智能化全封闭原料综合处置中心,采用全封闭式智能化物料管理系统,通过无人值守称重、车辆进出门取样化验、验收装车等系统,实现了去人力、去人为的智能化管理。该项目在钢企料场建设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临港产业转型难度不小,如何处理好规模和质量呢?宁波的经验值得学习。首先在能源控制上,宁波不惜以牺牲短期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坚决关停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全面开展电镀、印染、铸造、轮胎翻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十大重污染行业整治,率先完成全区域179台燃煤(油)锅炉淘汰,连片整治关停大碶、小港两个片区71家落后产能企业。同时,围绕区域产业特色,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头效应和集聚效应、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加快高端和高附加值临港产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产业规模水平和竞争力、科研和创新水平。

  此外,宁波还在提高资源要素供给配给能力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临港产业发展中的水资源缺乏和工业区用水困境,通过合理规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能力,全面助力临港大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优化升级,推动临港产业向生态、低碳、循环方向发展。此外,宁波还引导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临港工业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加大技术改造等,推动转型升级。并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注重“引育”结合,积极发展新装备、新能源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小的新型临港产业,让港城临港产业可持续发展。

  ■ 绿色循环正为临港产业转型必由之路

  徐圩新区是港城临港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目前,徐圩新区已形成总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盛虹石化、卫星石化、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将为连云港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支撑。

  如今在徐圩新区,一条循环产业链逐渐清晰:盛虹炼化一体化产生的芳烃,供应虹港石化的PTA、卫星石化苯乙烯以及中化尼龙6;中化的“碳三产业链”给下游中化塑料提供原料;基地南北规划建设的精细化工园区,大部分原料均由园区上游企业提供……这些彼此勾连的企业既构建了上下游彼此联系的大石化产业链条,又保障了石化基地循环绿色运行。

  数据显示,上半年,徐圩新区在化工产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和虹港石化PTA二期、卫星石化等新项目投产运行的双重利好因素拉动下,全区重点企业发展持续向好。其中,斯尔邦石化上半年实现应税销售收入95.6亿元,同比增长82%;虹港石化实现应税销售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107%;中化瑞恒实现应税销售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126%;卫星石化、鹏辰新材料、思派新能源等新投产企业分别实现应税销售收入16亿元、5.8亿元、5亿元;珠江钢管上半年实现应税销售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41%。

  在推动园区循环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提升企业绿色环保发展理念。以上海石化为例,该企业以精准溯源为目标,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2013年至今,上海石化逐步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生产装置与环保设施,并在厂区周边、水质总排海口、大堤路、卫八路白沙湾交界处、装置临近沪杭公路等处,建立了35处环境空气、外排废水、噪声、VOCs等环境监测点,同时配置了环保监测车和环境走航车,将上海石化环境纳入24小时严密监控。监测数据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直接联网。上海石化率先在业内采用先进的LDAR(泄漏检测和修理)技术,检测并修复密封、阀门和配件的VOCs泄漏点,控制无组织排放。(□ 周莹 连工信)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