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转型升级——港城培育优质企业系列观察(二)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科技创新和智能发展。走进港城优质企业,我们可以感受到智能化和新产品正在成为这些企业成长的新动能。站在“十四五”的起点,连云港要想实现“后发先至”,必须要打破传统路径的禁锢,通过创新、融合、智能化改造驱动城市企业强筋健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绝动力

  回顾连云港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现象:所有本土培养起来的龙头企业都是依靠科技创新在行业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得以生存、发展、壮大、崛起,并逐步成为行业风向标企业。恒瑞为代表的医药板块是这样,神鹰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同样是这样。甚至天明机械、远洋流体、中复连众这些装备制造企业同样也是这样。

  “企业没点看家本领,别人谁会专门跑到这里来买东西。”“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怎么可能一直保持竞争优势。”“我们企业创新的宗旨就是最快、最好、最低成本。”……在港城优势企业采访时,几乎所有的优势企业都不约而同表示,企业要想发展,没有创新肯定不行,特别是在连云港这样的后发之地,更加需要通过创新争取企业发展空间。

  以医药产业为例,近年来,港城企业主动求变积极谋求发展之路。正大天晴是做高端仿制药,恒瑞则是将业务重心逐渐转向创新药。恒瑞今年上半年企业创新药销售收入达52.07亿元,占整体营收约四成,而恒瑞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连年增加,上半年研发投入25.81亿元,同比增近40%。恒瑞海外研发支出共计6.43亿元,目前已建立起136人的海外团队,主要成员均是来自罗氏、诺华、辉瑞以及默克等知名药企的中高层人才。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今天,企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港城企业要继续坚守创新战略,努力通过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肯定会遇到发展的阵痛,各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平稳地度过阵痛期,从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未来实现更快地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规模企业是城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其质量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量。目前,我市规模企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如何推动这些产业转型升级?专家表示,关键是要让这些企业主动融入“双循环”大格局中,推动其从规模供给向效益供给转型。

  统计发现,大部分的传统企业存在订单单一、融资能力弱、区域同质化、库存压力大等一系列困境。这些企业转型压力大、资金流不充裕、竞争激烈。赛迪顾问专家建议,政府应该综合利用已有减税降费、信贷支持、资助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建设,帮助企业坚定转型的信心。与此同时,要鼓励企业研发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技术,建立互联、智能、数据驱动的云支撑企业业务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创新相关服务和线上业务。此外,要努力打造质量品牌标杆,加强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中小企业名牌产品”认定方面的政策培训和宣贯,为未来承担国家项目奠定基础。

  在政策到位的同时,更需要企业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这种抗风险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市场。连云港外贸企业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乡镇工业园区内的外贸企业数量也不少。在疫情、国际航运涨价等背景下,这些企业要充分运用各类跨境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和自媒体、新媒体渠道,以及有丰富外贸会展经验的公司等,开展线上展销和线上洽谈交易,保障海外市场供应。同时通过激活国内市场,推动出口转内销,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外向型企业的困境。其次是产品。要加快新产品研发,积极参与政产学研金的活动,为企业发展寻找新产品。再次是环境。随着国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打造环境友好型的企业非常重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对企业试行有差别的生态环境政策,这就要求传统企业要加快绿色、生态生产线和车间改造,不成为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拖后腿者。

打造平台刻不容缓

  在经济转型期,平台的作用尤其重要。当前,我市培育优势企业最核心的四大平台就是科技、金融、人才和营商平台。在科技平台方面,必须要出台相关的平台考核机制,确保政府各种科技平台、孵化器、加速器真正地用起来,成为驱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连云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相对保守,这就需要连云港要完善金融支撑,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构建广覆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我市要完善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形成符合新时代技能与知识结构要求的丰富人力资源供给保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此外,营商环境平台要求我市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畅通政企双向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深圳南山区的经验值得肯定。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南山区建立了以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南山区还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致力于在核心芯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机器人、微纳米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南山区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等蓝色经济。今天南山区已经实现著名的“六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地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走出了一批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包括腾讯、华为、招商银行等本地世界500强企业,中兴通讯、中集、迈瑞医疗等航母级企业,以及海能达、微芯生物等隐形冠军。

  为了集聚创新人才,南山区打造教育综合体。南山区积极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教育方面先后成立七大教育集团,优质学位覆盖面持续扩大。针对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现象,南山区巧借外力,与知名医院、医学院开展合作,医疗服务实力加快提升。如今,南山区拥有全职院士34人,占深圳市的四分之三,省、市创新科研团队108个,占深圳市的70%以上。在“十三五”期间,南山区安排约60亿元用于各类人才引进、服务、奖励。通过棚改、城市更新、城中村综合治理等举措筹集房源,南山区2018年供应人才住房4794套,补租3.96亿元惠及人才约2万名。2019年配租人才住房5000套、发放补贴超过5亿元,让人才安心发展、扎根南山。(□ 周莹 )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