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最近,我市召开了提升城市文明工作推进会,部署了一系列相关工作。笔者认为,文明城市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而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就是以“挖掘和传承”为基础,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
无数案例证实了传统文化对于一座城市文明提升的重要性。比如到天津,人们会想在小剧社里听听相声,感受天津人的“逗哏气质”;到杭州,你会想品尝一番西湖龙井,轻抚一下那绵软丝滑的丝绸;到苏州,你会想购买一份苏绣,听一段吴侬软语的评弹;到自贡,你会想见识一下当地的花灯文化……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地方标签与文化符号,这些城市的识别度又能有多高,他们的城市文明,又能展现出怎样别具一格的魅力。
笔者以为,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在于不懈地挽救和挖掘。时至今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作为海滨城市,我市曾流传千年的渔俗文化就遭遇了此等尴尬。笔者此前曾去过连云区黄窝村,这个小渔村在辉煌的时候,拥有大小渔船120多艘,也造就了完整丰富的渔俗文化。如今却因资源枯竭、技术更迭、产业转型等原因,近乎失传。为了有效复苏渔俗文化、重塑传统村落形象、打造文旅基地,该村近些年开始有意识地征集渔具、渔民口述史,建立渔俗档案和展览馆。
弘扬传统文化,还要不断传承。传统文化由一代代人承袭下来,只有不断传承,才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要想更好地传承它们,就需要与时俱进,寻求适合的传承模式。比如以“非遗+文旅”为融合突破口、切入点、增长面,着力开展传承实践、提升传承能力和改善传承环境,进一步推动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融入文明城市建设。我市最近创排的大型现代农村题材淮海戏《孟里人家》,就将传统淮海戏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实际相结合,还融入了当地传统酒文化等元素,既推广了本土传统文化,又传达了“文明友善”的城市理念,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弘扬传统文化,还需要做到创新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流行千年,一定程度上,已经与时代脱节,无法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用需求。所以,唯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丰富城市的品质内涵、文明底蕴。比如最近,市城建集团就依托现代科技手段,上线了“逍遥猴”直播平台,借助“直播平台推广+非遗品牌宣传”的模式,主动对接非遗保护单位,推动了传统工艺的有效复苏。而今年以来,省文旅厅“精彩江苏”抖音公众号还发布了“连云港云雾茶制作技艺”微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赢得了不少市场份额,传播了港城和谐、文明的城市形象。(□ 张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