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工业园区对接新经济要“快”———港城园区经济转型系列观察(上)

【连网】□ 周莹 连发 文/图

园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按照“产业层次高、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环保安全标准高、人力素质高”的要求,加快提升亩均产出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努力推动高质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更实更好。港城园区如何按照“六个高”的要求,推进相关工作呢?

TIM截图20190221093235

近日,我市公布了2019年全市重大项目目录,其中近9成的产业项目落户在园区。如今,各类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港城发展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将这个主阵地建好,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园区亩均产出水平呢?专家表示,产业是园区的灵魂,产业定位直接决定着园区的成败。当下,港城各个园区要加快对新经济、新技术的融入,尽快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组合,使园区产业定位更加精准,这样有利于打造产业生态圈,使园区内企业获得更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港城园区正在加快转型

近日,海州经济开发区宣布今年他们将开工中关村智谷中心项目,培育网络信息、人工智能等朝阳产业,建成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库普科技、华舜网络等年度投资1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让产业既“长个头”更“增质量”。一直以来,海州经济开发区主要产业类别为装备制造,其中集聚了天明机械、鹰游纺机、远洋流体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然而最近,这里却开始酝酿变革潮。园区相关负责人坦言,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新经济的加入,为园区未来培育新增长点。

然而作为轻资产的项目,这些打着信息技术符号的项目并没有传统工业项目立竿见影的发展效应,很多项目还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海州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他们加入园区帮助这些‘粗笨’的装备制造产业轻起来。”

业内人士坦言,要素条件配置是园区形成产业集聚的基础。企业更多关注于是否有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供给、资本是否活跃、社会服务与政府服务是否到位等软性要素的配备。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水电气为代表的园区发展资源正在被通信、环保、人才、金融等新资源替代,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园区看重的是园区高级人才、政府服务、同业集聚、政策和生活服务等要素。

在这个方面,苏南的步伐比连云港要快。以苏州工业园为例,去年年底,赛诺菲亚洲首个、全球第四个研究院落户园区;英国本土以外首个高等研究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落户园区;日产化学株式会社中国研发中心在园区开业;麦格纳机电智能工程技术中心在园区启动。这些科技资源必然引发苏州工业园产业转型的连锁反应。专家建议,港城在做好园区传统发展资源提档升级的同时,要加快新经济与区域产业融合,把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进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在连云港园区发芽。

园区争相邀请新经济加入

近日,笔者来到市高新区采访,发现服务外包、软件、动漫等新经济项目正成为这里重要的产业类别。专家表示,高新区是城市创新的主阵地,因此高新区要以创新创业为抓手培育发展新经济。

如何引入新经济,关键是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目前,我市各级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各种科技载体,然而必须看到这些载体需要更加科学的规划,特别是要按照产业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简单地说,每个园区必须建立生态发生器,即决定区域究竟集聚什么样的创新产业,并为其配备黏合度高的研发平台和创业平台。其次要分析园区人才、资金、技术特色,构建由企业、大学和政府组成的创新闭环。再次要打造自由的创新创业文化、灵活多变的机制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宜居环境。因为自由文化是创新生态的能量源,灵活机制是生态适应性的核心表现,国际宜居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市开发区采访时,一位创业者引起笔者关注。他叫许东伟,连云港毓丰新材料创业者,他创业的项目就是当前热门的锂电池技术。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园区要关注硬科技和平台类的新经济项目,因为硬科技是当前开发园区最热衷的方向,全球超过10%的独角兽企业是在硬科技领域出现的。此外,平台型企业也是新经济的引领者。可以说创业的数量越多,平台型企业越丰富,才有可能形成生态。

打造创新的热土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经济加入园区,港城园区是否准备好了?专家表示,连云港目前的园区运营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缺乏市场化思维,园区产业结构布局略显传统,缺乏新思维,园区主要招商方式还是政府包办。

其他城市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虽然深圳高新区区域内没有特别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但是深圳高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两大主导产业是非常开放共享的,也就是说,深圳高新区天生就有新经济融合其他经济的特点。成都高新区则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为新经济发展留白,鼓励发展一切符合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方向和潮流的新产业新业态。突破传统途径,推动新经济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经济孕育兴起的“窗口期”,即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谁先抓住新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谁就能牢牢占据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我市各个园区必须加快构建新经济生态。同时也必须看到新经济生态不单单是科技的问题,还涉及资源禀赋、政策环境、资源要素等各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整合整个社会资源推动新经济融入园区经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