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非遗资料中心”建成 “非遗大集”开幕 如何才能激发我市“非遗活态”?

【连网】□ 张晨晨

“各位请往左边看,我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项,分别是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东海孝妇传说、淮盐晒制技艺。”近日,在新落成开馆的市非遗资料中心,一位讲解员耐心地带领着一群非遗爱好者仔细欣赏着眼前的“非遗物品”。

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苏鲁两省三市非遗大集也在市博物馆开幕。目前,这一极具特色的非遗活态展示平台已成功举办多届,推进了非遗项目的“走街串巷”,提升了市民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我市还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工程、举办展览展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TIM截图20180614091304

多个展示平台凸显“非遗活态”

“非遗资料中心开馆对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它是我市首个全面展示非遗项目的场馆,除了展示,还具有历史文化索引的功能。”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政介绍道。作为全市非遗保护成果重要的展示窗口,这里目前展出非遗实物300余件,视频记录160分钟,并且数字还在不断更新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该馆将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开展非遗展演展示、非遗信息交流、非遗成果共享等服务。这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探索后,我市针对“非遗活态”的展现和开发,作出的创造性举措。

一直以来,我市都在致力于以各种创新举措,推进非遗文化的宣传,以防止其遭受“边缘化”的困局。譬如在开馆次日配套举行的“非遗大集”上,对连云港、日照、临沂三市遴选的80个优秀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展演,主要包括产品展示展销、项目展演、互动体验、中医义诊、美食展销等活动,同时总结交流各自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经验,推进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除了连云港本地的棕编技艺、木雕技艺等,临沂的彩印花布、沂蒙面塑等,以及日照的农民画绣、棒槌花边等,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眼球,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主办方负责人介绍道。而以上所述非遗内容都在我市非遗资料中心存底。“这两个非遗展示载体,一个重点在建立‘文化索引’,一个重在寻找‘市场空间’。两者相辅相成,非常契合公益服务的主旨。”中心负责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是以“人”为主线的活态流传;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我们需要更多的展示平台和载体,去激发和凸显“非遗活态”。

非遗传承需要更多互动模式

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亘古不变的历史命题。市非遗保护中心数年以来坚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守护非遗的最佳方式。而此次开设非遗资料中心毫无疑问是传播、传承非遗文化的绝佳途径,不仅是港城“首创”,而且通过实物、文字介绍、音影像方式结合,让港城人民进一步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大力开创了弘扬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

“非遗资料中心的展品大多来自我市各县区非遗保护传承人的捐赠或借展。”刘政介绍说,“中心采取‘一作品一登记一证书(协议)’的征集方式,对传承人精心制作的展品妥善保管,做到科学管理、科学保护。”

实际上,这个“捐赠和借展”的模式,意在搭建一种“互动机制”,借此激发广大市民参与,让单一的、缺乏传播效应的非遗文化,在诸多“当事人”的助力下,获得更多“代入意识”和“参与意识”。而在这种机制的催化下,资料中心内,不乏收藏价值极高的精品,如“黑如墨、亮如漆、硬如瓷”的黑陶工艺品,晶莹剔透、造型多变的水晶雕刻工艺品,古称“火针刺绣”的烙画等,充分展现了非遗特色与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也激发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市非遗资料中心还陈列着大批珍贵的非遗相关书籍与影音资料,供市民免费阅读与观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天,来自海州区朐阳门街道的小张在参观完市非遗资料中心后,感慨万千,他说:“参观后,我才发现非遗的魅力这么大,囊括范围这么广。下次,我要带上家人一起参观。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甚至我都有了参与制作非遗产品的兴趣。”

非遗产业化势在必行

当然,纵观非遗保护现状,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譬如诸多非遗产品和配套互动,只会在特定节点和地点,吸引市民关注、参与,平时甚少有人特别留意。这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常态化保护和传承机制的搭建、运转。“未来,市非遗保护中心还需要在深度开掘和传播效果上继续探索,尤其在非遗的产业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出符合港城韵味的非遗大餐。”刘政说。

据悉,在今后的运行中,市非遗资料中心还将大力推进场馆的升级改造,完善动态展示馆。同时,以贴近生活、服务社会、免费开放为宗旨,在馆藏收集上,不断搜寻代表我市历史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和充实馆藏内容,在收藏、展出、交流上发挥积极作用,为弘扬连云港历史文化作出应有贡献。最终为我市在保护历史、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发挥积极良好的作用。

与此同时,非遗的产业化也正在逐步推进。据业内人士介绍,受资金紧、城镇化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市“非遗”传承人,也面临着全国性的难题:传承人普遍断层、后继无人。从目前情况看,除了常规的培养新人,满足市场需求是传承文化的最好办法。而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市已经在江苏省率先出台了《非遗保护规划》。按照规划,我市将建设五个“一批”,包括将建成一批“非遗”产业基地和传承基地,建设一批“非遗”展示场馆,创建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培育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做大一批“非遗”旅游项目,到2020年,将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和项目产业链。

“立足非遗保护发展实际,是我们的行为基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的社会使命,将‘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延续’相结合,是我们的科学宗旨。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断努力,突出非遗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业内人士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