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 高德应 张义祝)五年砥砺,五年奋进。港城大地,水韵华章。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利系统勇担使命,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的宏伟征程中阔步前行。
五年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87.6亿元,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2.25%,提前完成“十四五”降耗目标,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加身……一份份亮眼成绩单,标记出港城水利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强基增效 筑就河湖安澜“压舱石”
这五年,是港城水利工程建设高歌猛进、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
坚持以重大水利项目带动有效投资,构建“拉动增长—保障安全—服务民生”的良性发展循环,将水利基础优势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动能。在城市防洪规划、现代水网规划等专项规划引领下,武障河闸、燕尾闸等14座病险水闸焕然一新,石安河、青口河等8个中小河流防洪排涝与水资源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现代水网格局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持续优化。
更令人振奋的是,新沂河100年一遇提标工程取得关键进展,总投资约25亿元的海堤提标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投资42亿元的洼地治理工程列入《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为“十五五”水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生产零事故、工程质量考核连年获评省级A等次的优秀成绩,筑就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放心工程”。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钢铁堡垒”,如同驯服洪魔、积蓄希望、承载幸福的水利丰碑,牢牢守住了港城河湖安澜、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防线。
精调智控 筑牢防汛抗旱“安全屏”
这五年,是防汛抗旱体系从“有”到“优”、从“治”到“智”迭代升级的五年。
防汛抗旱救灾是水利人的头等大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水旱灾害交织的严峻考验,市水利部门坚持“防”字当头、智慧引领,严密构建“汛前、汛中、汛后”闭环管理机制,市县两级防汛抗旱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各类调度方案与规程日益完善,“四预”功能持续强化。
建成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信息化平台,实现279个雨水情站点实时监测、43家单位部门同步视频会商;承泄上游近7.8万平方千米洪水平稳入海,年均排除涝水150亿立方米,保障新沂河、新沭河连年安全行洪;实施通榆河、淮沭新河、新沭河三线联动补水,年均调水18亿立方米;修编预案方案500余次,修复应急水毁工程29个,落实“五支力量”责任人218名……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让水旱灾害防御决策长出了“千里眼”“顺风耳”,也为民生福祉安上了“定盘星”。
五年来,我市成功打赢2021年超强台风“烟花”防御战、2022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主动战、2023年特大暴雨和流域行洪防御联动战、2024年严重旱涝急转突击战等一系列硬仗,实现重大险情灾情和人员伤亡“零发生”,“实战”中锤炼出的新沂河灌云段巡堤查险机制在全省推广应用,市水利局获评全省防汛抗洪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系统治理 绘就幸福河湖“新画卷”
这五年,是河湖面貌实现华丽蝶变、生态底色愈发亮丽的五年。
全市以河长制为抓手,系统推进河湖治理保护,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在港城大地徐徐展开。通过系统整治,河道水质持续向好,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从2021年的86.4%和86.7%,分别提升至2024年的95.5%和95.6%,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全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集体。
石梁河水库的生态蝶变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历经“非法采砂治理、‘两违’整治、私布网箱清理、‘三无’渔船清理”四大攻坚战和8.8亿元生态修复工程的洗礼,实现了从“被点名”到“被点赞”的转变。自此,水库保护开发加速驶入“快车道”,清水进城、国有采砂、保水渔业、文化旅游……库区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跃升,获评全国“十年回响·河湖之变”十大实例之首。
从石梁河水库的成功实践出发,全市河湖治理保护工作正以点带面,将典型经验转化为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的丰硕成果。累计建成幸福河湖500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35个。优美的河湖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正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了“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富民优势、发展优势。
开源节流 精打高质量发展“水算盘”
这五年,是水资源管理迈向精打细算、集约节约,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的五年。
水资源是发展的生命线。五年来,我市像“管钱”一样“管水”,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纵深推进“四水四定”试点、加强取水在线监测、强化非法取用水排查整治、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举措,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精准管控和有效保护。
在节水领域,成果尤为瞩目:创成国家级水效领跑者3家,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节水诊断中心,编制全省首套小学节水教材,建成节水教育基地7个,4部节水宣传短片在全国短视频大赛中斩获佳绩;拓展“南有灌云、中有徐圩、北有连云”的再生水利用格局,建成处理规模每天10万方的全国工业园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工业污水集中再生回用水厂,污水再生回用率达70%。
节水成效持续释放,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通过水权改革,累计完成水权交易3800万立方米,创新推出“水权贷”“节水贷”等金融产品,为企业注入资金7200万元,真正实现“节水生金”。
五年里,从“水瓶颈”到“水动力”,刚性约束下的发展效能持续提升。202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考核位列全省Ⅲ类地区第一;2024年,再获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优秀等次,集约节约用水已成为连云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惠民富农 润泽宜居乡村“幸福田”
这五年,是农村水利提档升级、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
通过实施5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累计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7万亩,成功创建沭新渠等9个水利部节水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实施面积由2020年的491万亩扩大为541.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610提升至0.618。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同步增强,更新改造供水管网1535公里,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100%。
429条、总长2390公里的农村生态河道如碧玉丝带缠绕乡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省级评估考核连续位列全省第一等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96平方公里,创建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20个,全国单笔最大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在我市落地,生态“高颜值”加速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水库移民工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五年来,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精准支持下,515个产业项目和美丽移民乡村项目顺利实施,移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面貌持续改善。2023年,水利部南方片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美丽移民乡村建设、蓝莓生产基地等产业发展,为移民后期扶持提供更多“连云港经验”。
精益求精 提升工程运行“效能值”
这五年,是水利工程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从传统迈向现代的五年。
工程之要,成于建,亦在于管。五年来,投入资金5.2亿元实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坚持对堤防、水闸等水利设施细致“体检修复”;投入9200万元对黑龙潭水库等10座水库开展除险加固工程,全市病险水库全部“摘帽”。
在此基础上,完成157座工程精细化管理评价,推动全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小塔山、羽山和宿城水库现代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的建成,标志着水库管理迈入“精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新阶段。安全监测体系覆盖所有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构筑起坚实的水安全防线。
与此同时,深挖水利工程文化内涵,推动工程价值与人文价值有机融合。市区盐河创成省级水利风景区,“东方桥头山水连云”水利风景区精品线路入选省级线路,石梁河水库等6处工程入选江苏首批省级水利工程遗产名录,北六塘河等纳入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水利工程既提供保障安全的“硬支撑”,也成为传承文化、滋养民生的“软载体”。
法治护航 树立行业监管“新标尺”
这五年,是水利行业监管法治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
法治是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五年来,全市水利法治建设步伐铿锵,《连云港市河长制工作条例》《连云港市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发布全省首个水库涉砂团体标准《水库采砂管理规范》《水库采砂安全生产作业技术规程》,水库采砂安全生产与管理从此有章可循。
今年初,全国首个水土流失易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在灌南县试点实施,便利服务范围扩大10倍,这是我市水利行业监管由“事后监督”向“事前服务”转变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水利政务服务换挡提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不见面审批”全面推行,全市涉水行政许可办结效率和案卷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水土保持、防洪影响、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多评合一”的改革试点,让企业能够一次跑腿解决多个事项。创新“全周期帮代办服务链”和“一事联办”模式,成为法治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典范,其中徐圩核能供热厂“一事联办”案例入选全市法治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树立了水利行业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新标尺”。
回望“十四五”,港城水利成就斐然;奋斗“十五五”,治水兴水重任在肩。迈向新征程,全市水利系统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锚定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治水管水体系,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水环境治理,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安澜水网与幸福河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篇章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水利保障!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