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吉珂 徐欢)初冬时节,寒潮渐袭,海州区各涉农镇街的温室大棚内却暖意融融、生机勃发。
在新坝镇小荡村蔬菜产业化种植基地,智能育苗中心内却的番茄苗株青翠挺拔、叶片舒展。“这批番茄苗是给种植大户留的,订单早就签好了,现在得盯着温光水肥,确保出苗率100%。”基地负责人梁建峰介绍,技术人员正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整温度、湿度、光照和水肥参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精准把控着幼苗的生长节奏。
不远处的连栋温室大棚内,紫花菜、西蓝花、紫包菜等特色作物分区轮作、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在藤蔓间,娴熟地进行抹侧芽、辅助授粉、绑蔓等精细作业。据了解,基地推行“统一育苗+标准化种植+订单销售”模式,蔬菜苗不仅供应周边乡镇,还通过农业经纪人销往盐城、淮安等周边城市。这种模式既保障了蔬菜品质稳定,又带动本地百余名农户通过务工、合作种植等方式融入产业链,逐步形成“种有标准、销有渠道、收有保障”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岗埠农场高效农业示范园内,冬种冬管工作紧锣密鼓推进。23号大棚里,搬运工将一筐筐嫩绿的水果西红柿苗稳妥运至栽种点,定植工精准挑选壮苗、轻拢土壤、培土固定,浇水工沿着垄沟浇灌,整个流程分工明确、衔接紧密。
“我们采用轮茬轮作策略,让大棚全年‘不空闲’。”示范园负责人魏建东介绍,目前园区内各大棚生产阶段各异,有的正值采收,有的处于生长期,有的刚完成定植,形成了衔接有序的生产链条。“这样既能确保秋冬季节蔬菜供应不断档,让市场天天有新鲜菜,还能带动周边4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正在大棚内忙活的村民大妈笑着说,“不用外出打工,一个月能挣几千块,还能照顾家里,比啥都强。”
云台农场云水湾景区的西红柿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西红柿秧苗绿意盎然,枝头点缀着点点黄花,工作人员手持电动授粉器对着花朵轻轻振动,快速完成授粉作业。“这台‘神器’模拟熊蜂振翅原理,比传统人工‘点花’效率高几倍,还能避免激素使用。”基地负责人荣伟介绍,一名工人一天可完成3亩地的授粉任务,通过隔天授粉的精细化操作,结出的西红柿籽粒饱满、果型周正、风味浓郁,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效益,基地采用“分批定植”策略,通过精准计算生长周期实现错峰上市。“最早一批西红柿预计明年1月下旬面市,正好赶上春节前的消费旺季,能有效规避集中上市的价格风险。”荣伟说,目前基地已签订多份销售订单,产品将销往连云港市区及周边城市的大型商超和生鲜平台。
入冬以来,海州区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将智能科技与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冬季蔬菜生产各项工作,田间地头呈现出“育苗忙、定植急、管护细”的繁忙景象,在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的同时,让农民在冬闲时节实现稳定增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