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晶晶 李丹 徐璐娜 陈怡璇)立冬过后,港城的冬韵在落叶纷飞中铺展。海州区苍梧绿园的银杏铺就“黄金毯”、连云区在海一方公园的梧桐叶随海风轻舞、宿城枫树湾的枫叶层林尽染———这些承载城市的人文温情,被特意留存的落叶景观,成为市民打卡的热门去处。
在城市另一端,云台山的护林员们正忙着清理林下可燃物(枯枝、落叶、杂草等),森林防火的警示标语在风中格外醒目。今年初冬,我市在“落叶缓扫”与“防火安全”之间走出一条平衡之路,看似矛盾的治理选择,实则彰显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智慧与民生温度的提升。
美景留客
“落叶缓扫”留住限定美景
周末的苍梧绿园,暖阳透过金黄的银杏叶洒下斑驳光影。江苏海洋大学的夏同学和朋友们举着手机,在落叶堆中定格青春身影:“太美了,家门口就能拍落叶了,不来打卡就辜负了港城的秋天。”不远处,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此赏落叶、拍照,市民张女士正带着女儿捡拾形状各异的落叶,准备制作秋日小画:“孩子能亲手触摸落叶的纹理,感受季节更替,这种自然教育比书本更生动。”
作为海州区“落叶缓扫”的核心区域,苍梧绿园依旧保留了”落叶缓扫”区,涵盖银杏林、乌桕等特色植被区域。据苍梧绿园园林技术科张程程介绍:“我们每天对广场、儿童活动区域还是照常打扫落叶的,银杏林、草坪等适合打卡拍照的景观区进行精细捡拾,打扫落叶中的垃圾、塑料袋、烟头这些,景观区的落叶保留7至10日,待其自然铺展形成最佳观赏效果后再分批清理。”这种“选择性清扫”既留住了诗意,也减少了保洁人员的工作量。
连云区在海一方公园、海滨公园、宿城枫树湾、唐王湖景区的“落叶缓扫”更具城市特色。沿着海岸线延伸的步道上,梧桐叶与松针交织,让落叶成为“秋的书签”,在城市的喧嚣中为市民保留一份回归自然的乐趣。
“‘缓扫’不是不扫,而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体现。我们通过划定区域,对落叶进行保留,但环卫工人同样要对景观道路进行保洁,确保无隔夜或被污染的落叶滞留路面。”连云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应对突发大风天气,部分公园还配备了移动清扫设备,确保落叶不影响公共安全。
这些缓扫区域的坚守,正在催生出港城秋冬旅游的新亮点。不同于往年“扫而净之”的管理模式,今年苍梧绿园、海滨公园等地通过社交媒体自发形成“网红打卡地”。

分区分治
分级清扫破解防火防滑难题
当公园内市民沉浸在落叶美景中时,海州区花园路的环卫工人张友弟已经开始了第三轮清扫。清晨7时的街头,冷风卷着梧桐叶不断飘落,她手持扫帚快速将落叶归集到簸箕中,身后的保洁车很快堆成了金色的小丘。
海州区环卫处蔡维岗说:“城市路面堆积的落叶在干燥天气下极易起火,雨雪天又会导致车辆打滑。”为此,我市实行“分级管控”机制:景区公园等景观区域实行“落叶缓扫”,主次干道、林区道路实行“随落随清”,背街小巷实行“定时清扫+巡回保洁”。
在花果山景区,130余名保洁人员正“分区包片”清理林下落叶。他们手持耙子将枯枝落叶归集打包,运至指定地点统一处理。“这些落叶看似无害,一旦遇到火星就可能引发森林火灾。”据花果山景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已累计清理林下落叶近10吨,有效降低了火险隐患。这种“重点区域全清理”与“景观区域巧保留”的差异化管理,成为今年港城落叶治理的鲜明特色。
为提升清扫效率,主城区全面推行“人工+机扫”协同模式。在海州区苍梧路,小型扫路车沿非机动车道缓慢行驶,环卫工人紧随其后将路边落叶扫至车旁,吸附式清扫设备瞬间将落叶收纳。“单纯机器容易堵塞管路,单纯人工效率太低,人机配合能减少二次扬尘,还能提高清运效率。”现场负责人马成建说。
精细化管理更体现在细节处。针对路沿、雨水箅子等易堆积落叶的区域,海州区环卫部门开展“拉网式”人工清扫;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周边,实行“错峰清扫”,避开上下学、上下班高峰期;所有收集的落叶均禁止焚烧,统一运送至垃圾处理站点,从源头杜绝火灾隐患。
变废为宝
落叶变身有机肥“滋养”城市
清理完的半干的树枝、树叶、草屑除了填埋、焚烧,有没有“变废为宝”的可能?在连云区绿色垃圾处理站,工人们正将从各区域运来的落叶枯枝分类堆放。粉碎区里,树枝被送入机器,瞬间变成细小木屑;发酵区内,成堆的落叶在翻堆发酵箱中自然降解,散发着湿润的泥土气息。
“这些‘绿废’可不是垃圾,而是宝贵的生态资源。”连云区绿色垃圾站负责人徐同灵拿起一把深褐色的有机肥介绍,经过发酵的落叶能改良土壤,是城市绿化的“天然养料”。
作为苏北首创的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该处理站年处理绿化垃圾500吨,可产出有机肥200吨,足够2万株乔灌木使用。“传统处理方式是焚烧或填埋,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徐同灵说。落叶经粉碎、发酵后制成的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生态循环。
除了制作有机肥,连云区还探索将落叶转化为可降解覆盖物。这些经破碎、筛选、杀菌处理的物料,可铺设在绿地表面,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湿度,还能根据景观需求染色搭配。“铺设一次可维持3至5年,自然降解后还能改良土壤,比传统覆盖物更环保经济。”徐同灵指着处理站的成品堆放区介绍,今年生产的木质覆盖物已用于多个公园的景观打造,既节约了管理成本,又提升了绿化品质。
治理升级
告别“一刀切”实现多方共赢
落叶缓扫的实践,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曾几何时,落叶被视为城市整洁的困扰,“片叶不留”是环卫工作的标准;如今,公众审美需求提升,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愈发强烈,“落叶缓扫”成为民生期盼。而森林防火的刚性要求,又让治理不能简单“一放了之”。这种多元诉求下,港城走出的平衡之路,彰显着治理能力的进步。
“城市治理就像绣花,既要守住安全底线,又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蔡维岗表示。“落叶缓扫”是指对缓扫区域采取精细化保洁和管理,全力做到“只见风景、不见脏乱”,给市民游客预留出观赏落叶的时间和空间。落叶治理需要充分调研了市民需求和安全风险,在保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划定区域、精准调控频次、循环利用资源”,实现了多方共赢。
从实践效果来看,落叶缓扫不仅提升了市民幸福感,营造原生态美景,让人们尽情享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彩叶之美,更增强了城市吸引力。社交媒体上,“港城落叶美景”成为热门话题,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秋天该有的样子”“为人性化管理点赞”。严格的防火措施,让市民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添安心。这种“安全有保障、诗意不缺席”的治理成效,正是精细化管理的生动体现。
更深层次来看,落叶缓扫背后是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知。城市不是远离自然的“孤岛”,落叶作为自然循环的重要环节,既承载着季节记忆,也维系着生态平衡。由我市的实践证明,城市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操作,完全可以实现“城市有序”与“自然诗意”的和谐共生。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