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毕建宇)黄海初冬,海州湾产业脉动强劲,焕发勃勃生机。钢铁森林,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一派蓬勃盎然的繁忙景象,徐圩新区正以磅礴之势加速崛起。
黄海东岸,巨龙昂首。盛虹石化10万吨/年POE(聚烯烃弹性体)项目投产,标志着中国一举打破国外在该产品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封锁和定价霸权;10月16日,总投资约38.6亿元的质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落地徐圩新区,标志着徐圩新区向战略新兴产业多元布局的“多强”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动能澎湃之势一往无前。
徐圩新区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折射出奋进港城的拼劲。“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巨幕即将拉开,徐圩新区以“1235”发展方略为统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条主线,锚定建成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石化园区、东中西最具效益效率海河联运通道两大目标任务,打造石化产业基地、徐圩港区、战略新兴产业园三大高质量发展平台,深入实施石化产业、新兴产业、开放枢纽、绿色低碳、园区治理五个基本现代化提升工程,争做全市工业发展主阵地、全省开放高地强枢纽,更深层次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满弓蓄劲,徐圩新区正全力拉满项目建设“进度条”,为培育壮大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再添“一把火”。
强基础 “链”起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
夜幕之下,高空俯瞰,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灯火璀璨,已然成为闪耀港城的“星系”。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基础性产业,石化化工行业经济总量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关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与经济命脉,也关乎着绿色低碳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
初冬海风烈烈,中化连云港循环经济产业园丙烯输送管线正在运输着原料,这条全长10.5公里的“新动脉”,贯穿中化码头、中化仓储和瑞恒公司,为企业碳三产业链项目装置“开足吃饱”、灵活响应和事前算赢提供了强劲保障。
依托这条管道,中化碳三产业链项目可以灵活安排原料供给,生产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等中游关键产品,再到终端应用广泛的环氧树脂,构建起一条完整的化工产业链,释放项目强大产能。这条产业链不仅汇聚了技术领先的生产工艺,更实现了上下游环节的深度一体化发展。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化比较优势。
蓬勃发展的产业图景,正是徐圩新区精准把握发展机遇的生动缩影。面对全球化工行业深刻变革、全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调整的新形势,徐圩新区充分发挥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建链、强链、补链。目前,徐圩新区已经形成了油头、汽头、煤头三位一体的原料供给体系,打造高端精细化工品、高端化工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产业,一座链条越发齐备、高端的万亿产业版图逐步清晰。
站在石化产业基地运管服务中心向外眺望,串点成链的石化基地仿佛一座钢铁丛林,高塔林立、管廊纵横,各类炼化装置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如果把石化产业基地比作一块高速运转中的集成电路板,那么,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其中最强劲的支撑力,加速石化产业数字化变革,为推进港城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徐圩样板。
在卫星化学“数字大脑”——“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显示屏前,实时更新的动态画面,精准定位到每位员工、每艘船的动向。“看,这几艘停在连云港,这两艘正行驶在太平洋上……”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负责人朱晓东指着“轻烃海上丝绸之路”介绍,原来当乙烷运输船从美国休斯敦码头离港,几分钟后,船出发的消息就会发送到平台,形成“离港—到港”的动态化闭环管理。
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卫星化学在连云港构建集智慧供应链、智能生产、安全环保、智慧物流等于一体的工业生态系统。“人、机、物、环、管”“五位一体”平台能够对生产区域内人员实现精度3米、频率2秒的实时定位,同时对安全环保风险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和实时预警。
如今,在连云港石化基地内,更多的企业借助数字系统,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化、可视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优化、延展产业链、构建数字化管控体系让徐圩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如虎添翼。
连云港虹洋热电有限公司作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公用热源点,承担着石化园区70%产业项目供热的责任。随着产业项目的投用、发展,对蒸汽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徐圩新区联合江苏核电打造了“和气一号”,为石化产业基地的能源供应绿色升级提供了全新方案。在徐圩新区,“石化化工”与“绿色低碳”这两组词汇所关联的发展故事,印证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蝶变。
徐圩新区经济发展局负责人表示,徐圩新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构建区域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区域零碳电力供应网络。深化实施产业绿色化、能源低碳化、生产清洁化、资源循环化专项行动,高标准建设零碳示范园区,着力构筑绿色低碳竞争力。
探新路 构建多元化战新产业集群
高耸而立的反应器,体形庞大的罐体,错落有致的管线,一片片“金属丛林”次第生长的背后,是徐圩新区迅速崛起的绿色石化产业版图。
徐圩新区在做实做强石化产业的同时,不断向着战略新兴产业发力,谋求新发展路径。通过积极培育产业创新力,打造装备制造业矩阵,建设化工中试基地,形成创新链条和试验场所,主动延伸石化产业链,运用高端技术将化工原材料转化为高端产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努力在徐圩新区构建多元化战略新兴产业新格局。
10月16日,质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落地徐圩新区。该项目总投资38.6亿元,占地约900亩,主要建设生产系统装配厂、海外KD散件工厂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为一体的自主化基地。项目全面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200亿元,将助推徐圩新区成为区域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高地。
在积极拓展新产业的同时,徐圩新区深耕石化园区优势,不断打造“石化+”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石化产业基地上游基础化工原料优势,重点布局以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为主的高性能纤维、以质子交换膜为主的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锂电池产业、固态电池产业、钠离子电池产业、氢能产业等新能源领域招商正蓬勃开展。
徐圩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徐圩新区围绕POE、尼龙66、ABS树脂、聚酰亚胺等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坚持深耕细作,加快培育形成5个以上百亿级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同时,从“小材料”看到“大布局”,适时布局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业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开新局 打造面向全球的区域协同样板
徐圩新区作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拥有徐圩港区和国家级保税物流区等开放载体,向东可以辐射太平洋沿线国家和地区,向西可以延伸到国家中西部及波斯湾等地,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今,石化产业基地内生产的PTA、EVA、环氧树脂等中下游产品,常态化销往安徽、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徐圩港区进口的金精矿,销往中金河南灵宝加工基地;河南、徐州、宿迁等地产出的机电装备、工程车辆、机械、胶合板等产品,常态化经徐圩港区大件装备码头和件杂货码头出口销往国外市场。可见,徐圩新区正充分利用“石化+”多元战新产业格局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石化产业为核心、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东中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抢抓“双循环”建设重大机遇,着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徐圩新区全力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以真抓实干充分释放“东西双向开放”利好叠加带来的“化学反应”和“乘数效应”,引领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高效畅通海河联运大动脉。当前,徐圩新区正加快推进徐圩港区疏港航道建设,确保2028年建成通航。据徐圩新区港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正深化构建海河联运体系,构筑更有力政策、更经济通道、更高效服务特色优势,引领作业区功能布局、货物装卸储运、集疏运体系、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同时,研究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海河联运、陆海联运大通道,构建完善高效便捷的揽货和供应体系,提升经济发展双循环贡献度。
——加速现代海洋产业布局。作为江苏沿海临港产业重要集聚区,当前,徐圩新区正统筹利用临海近海资源和深海远洋开发,加快徐圩港区大宗商品储备基地、海工装备制造一体化基地、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战略储运中心等重大用海项目推进,持续提升港区陆域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进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徐圩港区支航道改扩建、商业油气储运基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努力打造全省“十五五”对外贸易重要增长极。
——建强东西互济合作示范区。坚持效益优先、合作共享、合作共赢,徐圩新区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与中上游海河联运重要节点城市开展区域合作共建码头泊位,探索成立跨区域港航联合体,从畅通大宗商品货物新通道、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新能源航运、流量相互叠加赋能等领域,争取港航发展最大公约数,充分挖掘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徐圩所在、徐圩所长。
海州湾畔,东风浩荡,碧波翻涌的浪潮裹挟着时代发展的澎湃动能,在连云港的海岸线上激荡出奋进的回响。锚定打造万亿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石化园区目标,徐圩新区正以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精神风貌,加快建强产业阵地、打造开放高地,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