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晨晨 通讯员 伦雪飞)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我市已取得阶段性丰硕成果。本次普查全面覆盖全市3县3区及3个功能板块,14支专业队伍累计行程近2万公里,完成1077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登记工作。其中,新发现文物点313处,复查文物点764处,系统刷新了城市文物资源数据库,为后续保护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为突破传统工作路径依赖,我市构建起技术、人才、方法深度融合的普查新范式,通过打通协同壁垒、释放数智能效,实现地下遗存分布的高效解译。我市首创“三结合”工作法,推动传统田野调查与数字化建档同步推进、专业团队与地方文保员协同作战、文物本体与环境关联分析并重。此外还采用“空天地”一体化作业模式,无人机航拍覆盖90%以上文物点,成功定位狮子山0.14平方米星象图岩画等遗迹。而作为全省首个成规模运用考古调查勘探手段的地区,我市通过航拍测绘与国土空间数据比对技术,对古遗址、古墓葬开展辅助勘探,精准探明陶湾遗址、小村遗址等29处文物点的分布范围及地层堆积情况。
大规模的野外调查,离不开专业的“普查铁军”。普查前,我市创新构建“专家+技术骨干+新人”的梯队培育体系,组建15人市级专业普查队,在140余人的普查队伍中推行“老带新”培育模式,成功攻克云台山明清烟墩勘测、荒野石刻定位等技术难题。
以创新实践与协同模式为支撑,本次普查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改写区域历史认知图景,彰显了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争先意识与科学精神。其中,考古价值实现重大突破,板浦盐业遗址实证港城三千年制盐史,入选江苏考古年度示范项目;张庄墓地发掘成果获评省级优秀考古成果。文化谱系得到系统补全,新发现的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等遗存有效填补历史缺环。文明交融获得关键实证,封土石室墓群与明清烟墩为古代多元文化互动、海陆文明交汇研究提供全新物证。
田野调查告一段落后,我市随即转入更为精细的内业数据整理阶段,通过文物信息填报、标本登记、坐标测绘、影像归档等十余项数字化工作,为提升文物管理水平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对万余份田野资料实施精细化处理,逐项核验文物坐标、权属及保护现状,反复校勘考古报告与影像档案。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聚焦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收尾、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及“考古前置”制度落实等重点工作,严守文物安全底线红线,统筹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数字化保护、文物修缮与文化挖掘,高质量完成普查各项任务,全面掌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