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打造四季丰收的蓝色牧场——连云区推进沿海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徐黎一 徐啸涛 李欣忆 刘莹莹11月的连岛海域处处是丰收的场景。在位于西连岛村的渔港经济区码头,渔民们正忙着将一筐筐的坛紫菜运送上岸。“马上又要开始采收9月投苗的生蚝,接着又是条斑紫菜的集中采收期……”渔民孙中旺忙碌中抬头说了一句,而喜悦更是溢于言表。


  喜悦的背后是变化。通过科技赋能与全产业链布局,连云区积极打造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渔业养殖破解了海域季节性闲置的难题,将传统近海捕捞业升级为资源高效利用、四季丰收的现代“蓝色牧场”,海上牡蛎园以及海珍品综合立体养殖试验等一系列项目的强势推进,为沿海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连云方案”。


突破传统瓶颈

激活海域“空窗期”


  坐拥118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近海可养殖海域5.3万公顷的连云区,曾长期受困于传统紫菜养殖的“季节性闲置”难题。每年4至8月,海域陷入“空窗期”,如何激活这片蓝色国土成为当地渔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今年5月启动试养的200笼鲍鱼已全部售罄,初步达到预期目标。基于试养阶段积累的宝贵经验,新一轮鲍鱼与龙须菜养殖计划于明年4月正式开启,将重点优化养殖技术标准、细化流程规范,同时稳步扩大养殖规模,推动项目提质增效。”连岛海域的鲍鱼养殖企业负责人张维松说。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和连岛街道牵头,组织连云区林业和海洋局、江苏海洋大学等单位,争取省级专项研究资金244万元,通过技术引进与模式重构,在连岛近岸和外海两个海域探索开展海珍品生态立体养殖试验,建立三级立体养殖示范区,实现“时间连续+空间分层”用海。

  创新采用南北水温差异驱动的“候鸟式”鲍鱼养殖模式,成功将鲍鱼生长周期缩短30%。每年4月中旬至10月,连岛海域水温稳定在15~29℃,盐度条件适配,鲍鱼藻类摄食效率高、生长速度快;待冬季连岛水温降至14℃以下时,鲍鱼便转场至福建罗源海域(水温15~22℃),确保生长活动持续正常。这种依托南北水温差异的季节性跨海域转场养殖,有效延长了鲍鱼全年有效生长期,为产业提质增效筑牢坚实基础。

事实证明,这种探索性尝试不仅激活了海域“空窗期”,也填补了江苏高附加值贝类养殖技术的空白,更为渔业多元化发展打开了突破口。


打造海上牡蛎园

构建绿色养殖闭环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连云区在建设“蓝色牧场”的过程中,创新成为一个关键词。而“以藻养贝、以贝促藻”的生态循环是“蓝色牧场”的核心创新。

  与传统单一养殖相比,该模式让海域资源利用率翻倍,实现了“养海”与“用海”的统一,推动了渔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据悉,连岛海域养殖龙须菜充当“海洋净化器”,高效吸收鲍鱼排泄物中的氮磷营养,降低海域富营养化风险;鲍鱼摄食龙须菜的同时,其代谢物又成为藻类的天然养分,形成零污染、低能耗的养殖闭环。

  据悉,2021年之前,连云区海上养殖品种以条斑紫菜为主,受气候异常变化、养殖规模过大以及养殖品种单一等不利因素影响,紫菜养殖出现病害频发、逐年大面积减产、渔民增收不理想的情况。为破解困局,区渔业部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扶持本区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加强与山东、福建及大连等地的水产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合作,在适度调减紫菜养殖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牡蛎新品良种养殖。

  目前,全区已投资6亿多元,兴建“海上牡蛎园”,发展牡蛎养殖12.5万亩,打造以牡蛎养殖为特色的田园型海洋牧场。主导养殖品种为牡蛎、条斑紫菜,其中牡蛎养殖12.5万亩、条斑紫菜养殖面积近10万亩,底播贝类(毛蚶、魁蚶、蓝蛤)6万余亩、海参1.5万亩。


向深远海要空间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


  创新之外,是连云区渔业产业全链条布局的有益尝试。

  眼下,从一粒苗到一片海的全过程已经在连云初步实现。在苗种端,建设现代化水产苗种基地,年培育鱼虾蟹等优质苗种超2亿单位。在加工流通端,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强化新技术应用,发展精深加工;云港冷链产业园累计投入5.69亿元,建成冷库、高标仓等设施,为水产品保鲜流通提供坚实保障。此外,云山海洋科创园建设快速推进,目前5.3万平方米桩基已完工,三个车间主体工程有序开展,建成后将强力支撑全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链末端延伸至休闲服务业,连云区还实现了渔旅产业的充分融合。连云区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利用开海时节举办特色活动,让游客享受“游海岛、吃海鲜、享海趣”的乐趣,成功带动了民宿、餐饮等业态的发展。“十四五”期间,连云渔港经济区先后入选省级、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获批财政资金4亿元。

  与此同时,当近海空间日趋饱和,向深远海要食物、要空间,便成为连云区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然选择。发展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有效拓展了渔业生产的新空间。代表之作是国内首艘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的常态化运营,其本渔季更以7.1万吨的捕捞量刷新全国单船单季纪录,累计捕捞量达14.5万吨。与此同时,车牛山岛海珍品养殖基地、高公岛渔旅综合体等项目的推进,标志着连云区向深远海进军的步伐不断加快。

  连日来,连岛海域一项颠覆传统海水养殖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进行。体长45~50厘米、体重约2000克的2000尾三文鱼苗被成功引入指定海域布放深水抗寒网箱,这标志着连岛街道正式启动三文鱼冬季试养工作,迈出了发展高附加值海水养殖产业的关键一步。三文鱼作为高端水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连岛街道此次冬季试养一旦成功,将显著提升当地海水养殖业的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