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邮政业安全实验室改造工程竣工 为物流安全装上“智能锁”


(杨子 周超)位于连云港智慧物流产业园冷链仓储基地3号厂房的“邮政业安全实验室”,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工业厂房,如今焕然一新,成为解决物流行业安全难题的创新平台。3370平方米的厂房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其中,1344平方米专门用于实验研究,剩下的2000多平方米经过改造,已与快递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用于搭建真实物流场景,打造中试基地,为物流安全技术落地提供实战验证平台。


  在专门用于包装材料研究的实验区内,自动跌落试验机和高低温试验箱等专业设备已经投入使用。李智鹏博士带着3名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1.5米高度跌落试验,实验目的是研发打火机、压力气罐等高危物品的防护包装。李智鹏介绍,团队采用多层复合防护材料与定制化缓冲结构,已经开展了多轮1.5米高度跌落试验,以及从零下20℃到60℃的环境试验,系统验证包装的防护性能。


​“我们正在寻找既安全又成本合理的解决方案。”李智鹏指着一台正在工作的高低温试验箱说。目前,快递行业明确规定打火机等压力气罐属于禁寄物品,但现实中仍存在流通隐患。实验室希望通过技术手段,研发出可行的防护包装,让这类物品在严格防护下实现有限度的安全寄递。


  在实验室的另一端,即将建成的分拣线旁,未来将部署一套基于AI的危险行为预警系统。这套系统将通过摄像头实时识别工作人员的危险动作,比如太靠近运转的机器设备等,并及时发出警报。技术人员介绍,这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考虑人的反应时间,需要找到合理的预警距离,确保系统既灵敏又实用。


  与快递企业的合作是这个实验室的一大特色。通过将部分场地提供给企业使用,实验室不仅获得了真实的研究场景,还能用租金反哺运营。这种模式让研究人员可以近距离观察物流作业中的实际问题,与企业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除了与企业合作,实验室还积极与高校建立联系。他们与江苏海洋大学共建研发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保持技术交流。这些合作让实验室能够会聚各方的智慧,共同推进物流安全技术的进步。目前,实验室已提交3项发明专利,涉及物流仓储监控、包装测试等具体领域。


  根据发展规划,实验室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建成快递物流安全平台、数据中台与仿真系统,推动多项系统孵化工作,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随着分拣线设备陆续进场、研究项目稳步推进,这个起步不久的实验室正在一步步实现它的目标。在这里,每一项测试数据的积累、每一次包装材料的改进,都在为物流行业的安全运行添砖加瓦。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正悄然改变着快递包裹的旅程,让物流安全多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障。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