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子 通讯员 高原 张麒)田湾核电3、4号机组的主控室里,荧光屏幕的微光映照着侯美玲专注的脸庞。作为运行二处运行技术科副科长,她正从跳跃的参数中精准捕捉机组的运行状态。作为中国VVER机型核电机组首位通过高级操纵员考试的90后女性,她以一袭沉静的深蓝工装为铠甲,用精湛的技术与冷静的判断,在男性主导的技术疆场闯出了自己的道路,赢得了属于她的尊重。
九年时光,从河北老家走出的青涩学子,到独当一面的“核电指挥官”;从常规岛的跟班学徒,到核岛运行的“技术骨干”——她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座屹立海边的核电站。
从现场值班员做起

2017年秋,连云港的海风已带凉意。从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侯美玲,在完成为期半年的核电理论培训后,第一次踏进田湾核电3、4号机组现场。安全帽下,是一张稚嫩却充满求知欲的脸。
“那时,我就是师父的小跟班。”侯美玲口中的师父姓宋,是她运行岗位的领路人。每天,她跟着师父穿梭在庞大的设备之间。“师父教我:看这个6千伏电气柜,状态指示灯就像设备的‘眼睛’。绿色灯亮,电流平稳,伴有‘嗡鸣’声;白色灯亮,能清晰听到断路器分闸时‘咔嗒’的机械声。要特别注意红色指示灯闪烁,那可能是绝缘问题或保护动作。操作阀门则讲究‘手感’,逆时针旋转打开,会先感阻力,继续转动到打开位置,会有明显落位感。每次操作后,都必须在操作票上打钩确认,并在巡检本上记录压力读数和时间……这些细节,关乎整个系统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师父的每句话,她都记在心底。
那时常规岛正处于调试期,现场成了她最好的课堂。“能亲眼看到管道怎么走,阀门在哪儿,系统怎么连接。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眼前的钢铁脉络,那种感觉特别真实。”她说。每天背着图纸跑现场,在设备轰鸣声中辨认系统脉络,这些经历让她快速成长。
作为“现场值班员”,她的办公室就在核岛旁。“推开窗,听到的就是机组运行的声音。有时半夜巡检,整个厂房只有脚步声和设备运行的嗡鸣,那种感觉很特别——你知道自己在守护着什么。”
这段扎根现场的日子,为她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设备认知,到系统原理,再到实际操作,她一步一个脚印。那些浸着汗水的晨光与熬透星光的夜班,将青涩学子淬炼成能独当一面的运行人员。
扎实的经验很快发挥作用。在2020年OT302大修期间,她负责核岛外几个厂房的电气操作和隔离。“大修持续约30天,一个晚班可能要处理数十张工作票。”她回忆,“穿梭在厂房间,核对设备状态,执行隔离操作。忙完抬头,天已蒙蒙亮。”
面对运行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她找到了自己的应对之道:“力气小,扭不动大阀门,那我就做巡检、电气操作和隔离。女性更细心,适合做参数核对、状态检查和逻辑分析。运行不只是力气活,更是精细的脑力活。”这份认知,让她在男性主导的运行领域,找到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两次大考两个第一

2021年,侯美玲迎来职业生涯的首场大考——操纵员取照考试。长达7个月的脱产培训,是对理论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教材我至少背了七八遍。”她说。那是一段近乎机械的重复:早上7点打开书,晚上十一二点合上教材,日复一日。“背完第四遍,发现第一遍的内容全忘了,那种崩溃,只有考过的人才懂。”
压力不仅来自学习。侯美玲的丈夫也是操纵员,比她早一年考过。一次在家做物理热工题,一道题怎么也解不出,丈夫看了一眼,脱口而出:“你到现在连这个都不会?”
她没说话,转身进屋,眼泪涌出。“我不是怪他,是怪自己。”她轻声说,“那时压力太大,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但望着窗外核岛的轮廓,她从未想过放弃。擦干泪,她重新细化学习计划:两天背完第三部分,两天背完第四部分……“只要按计划走,就有希望。运行人员的特质,就是把大目标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走扎实。”
培训期间,她摸索出“滚动记忆法”:快速背诵,反复巩固,让知识保持“热态”。“拖得越长忘得越多,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在考试时调动所有知识点。”
2021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成为操纵员。
四年后,2025年9月,她挑战更高峰——高级操纵员取照考试。这场考试更为严苛,需经历选拔考、现场考、模拟机考和笔试口试等多重关卡,整个备考周期约一年。最终的脱产培训约3个月,需熟练掌握核电站两本基础理论教材、千余道试题,以及系统设备、仪表控制保护等近400页的试题内容。
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两次决定性的考试中,她均名列第一。“没什么诀窍,就是多背多学。”她说得轻描淡写。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那几百个深夜的灯下苦读,那翻得卷边的教材,那写满批注的题集,都诉说着“第一”背后的分量。
荣耀之下初心不改

在田湾核电站现有的399名执照人员中,侯美玲是目前唯一在岗的女操纵员,同时也是中国VVER机型核电机组首位女性高级操纵员。这个身份,意味着更多关注,也意味着更大责任。
如今,已是技术科副科长的她,依然保持着运行人员的严谨。前不久审查一个主给水泵再循环管线优化方案时,她运用熟稔于心的蒸汽发生器液位控制逻辑和限流原理,提出了关键意见。“那些背了无数遍的理论,在工作中一下子活了起来。”
光鲜背后,是难以避免的家庭牺牲。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一起入职、一起考试。2022年女儿出生后,两人正值考试密集期,孩子大多时间被送回河北老家。
“去年一年,女儿都待在河北,由我父母带着。”说起女儿,侯美玲的声音低了下去。每次长假,她赶回河北,待不了几天又要离开。“每次走,她都不哭,就是抱着我的脖子不放手。”
今年9月,她考完高操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起三岁的女儿。孩子看着她,小声问:“妈妈,你以后每天都在家了吗?”
侯美玲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以后妈妈每天多抽时间陪你。”
九年坚守,侯美玲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核电。在她看来,女性在核电运行中拥有独特优势:“我们细心、耐心、沟通能力强,在培训、经验反馈、人员管理等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
然而,她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纯粹的运行人员。“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运行人员,”她说,“只不过,恰好是一位女性。”
海风掠过,带来远方潮汐的消息,也带来核电机组平稳运行的韵律。那是她用了九年时间,学会听懂、并倾心守护的歌。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