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锐冰 陆良媛 段慧明 张颖)“咔哒、咔哒、咔哒……”秋日暖阳下,农机耕作声穿透东海县白塔埠镇的旷野。红薯地里,刘潇雨和村民们麻利地清理着刚翻出土的果实,不一会儿,田边就堆起了一座座赭红色的小山。
“这批红薯将‘变身’为‘王小埠’品牌的粉皮、粉条。”刘潇雨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她曾手握一线城市顶尖会计师事务所的录用通知和上海高校的研究生资格,却选择回到家乡,将传承百年的红薯粉皮手艺从濒临沉寂中“打捞”起来。
她用现代品牌思维和市场化运作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如今,“王小埠”这个村名随着红薯粉皮开始被大家熟知,刘潇雨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青年先锋,先后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农村创业带头人等荣誉。她的故事,正是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缘起
老手艺的困境与年轻人的“不安”
刘潇雨与农业的缘分,始于大学时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她出生于东海县白塔埠镇王小埠村,这里曾是江苏省的经济薄弱村。实践调研中,她深刻了解到家乡的窘境。
王小埠村拥有独特的旱地砂姜土质,种出的红薯淀粉含量极高,品质上乘。得益于此,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手工粉丝粉皮,这一技艺传承了近百年。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现代化经营,这些品质优良的粉皮只能被村民们在本地菜市场以低廉的价格销售。
“粉皮都是我们自己家做的,只能在菜市场卖。”一位村民的感慨道出了无奈。微薄的利润,无法支撑起生活的希望,许多掌握着祖传手艺的村民,最终只能忍痛舍弃,背起行囊远走他乡打工谋生。这门承载着乡愁与记忆的老手艺,连同它所依托的产业,一度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
彼时,刘潇雨正在山东财经大学就读,校园里的“互联网+”活动,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她意识到,家乡粉皮缺的不是品质,而是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一套现代化的营销思路和一项解决储存难题的科技手段。
她多次找到村委会和村民沟通,详细分析利弊,描绘品牌化的前景。她的热情与清晰的思路,最终打动了大家。她一方面积极对接高校资源,寻求科技支持,以期解决粉皮制作中的温控、防尘以及防潮储存等核心难题;另一方面,她联系专业设计团队深入村民家中,观摩制作全过程,将这项传统技艺与乡村文化元素,转化为包装盒上生动的图文。
终于,“王小埠”这个品牌,通过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诞生。借助地方特产渠道和初兴的网红带货模式,这批承载着匠心和乡土故事的红薯粉皮,在当年就直接创造了20多万元的销售额,品牌带动效应更是达到数百万元。老手艺,第一次尝到了品牌的甜头。
忙碌中,大学生涯转眼结束。2018年夏天,刘潇雨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先后前往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备考研究生,最终同时收到了上海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和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的录用邀请。
这曾是无数寒窗学子梦寐以求的坦途。然而,身处繁华都市,穿梭于写字楼与出租屋之间,刘潇雨却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在周而复始、琐碎繁杂的工作中,我感觉自己丧失了思维的创新和创业的激情。”她回忆道,“我看到身边许多年轻人眼中无光,满脸迷茫;再看那些比我年长的前辈,每天依然重复着相似的轨迹……我不断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与此同时,家乡正处在创新创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渴求人才,尤其渴求有梦想、有知识的年轻一代。“一边是家族企业发展招不到年轻人,一边是在拥挤的大都市里找不到价值感的自我。”强烈的对比与拉扯之下,刘潇雨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大胆”甚至“冒险”的决定———放弃研究生入学资格,拒绝“四大”的邀请,回家乡去!
“返乡创业更有意义和价值感。”问及缘由,她的回答简单而坚定。
破局
科技赋能与设计加持,让老物焕发新生
回归乡土,并非“躺平”。刘潇雨要面对的,是如何将大学期间小试牛刀的品牌项目做大做强,真正形成一个可持续、能致富的产业。
她创办了晶姑娘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水晶姑娘”商标。她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王小埠的粉皮,而是希望通过供应链合作,挖掘、整合更多像王小埠粉皮一样的本土特色农产品,通过“科技创新+规范生产+品牌包装+渠道整合”的组合拳,系统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对于核心产品红薯粉皮,她深知,仅有漂亮的包装还不够,品质的稳定与提升才是根本。
“农业看天吃饭,受天气影响太大了。像我们的粉皮,太冷、太热、阴雨天,甚至空气中的飞絮,都会影响晾晒质量和食品卫生。”传统的家庭式露天晾晒,已成为产品标准化和走向更大市场的瓶颈。
“我们可以通过建设玻璃大棚进行室内晾晒,并引入烘干设备,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刘潇雨说。科技的力量,为传统工艺穿上了现代化的“防护服”,确保了产品的干净、健康与长久保存。
产品质量有了保障,刘潇雨开始全力打通销路。她精心设计的包装,不仅美观,更讲述着王小埠村的故事与文化。她积极拓展地方特产渠道,与网红、主播合作带货。同时,她还与高校合作,为村民们提供免费的直播培训,同时通过供应链解决上架和发货环节,“让村民会播就能卖,真正实现全民直播”。
“小刘真有想法,没想到我们做出来的粉皮能这么漂亮!”看着穿上“新衣”、远销省内外的粉皮,村民们的脸上笑开了花,留在村里发展的意愿也愈发强烈。
“扒完红薯,回家把红薯做成粉皮粉条,还能卖钱。”村民们在红薯地里赚工钱,回家制作粉皮还能有销售收入,钱包鼓了,笑容多了,乡村振兴的图景在这里变得具体而生动。
创新
从单一产业到多元融合的振兴之路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必须开启多元化发展道路!”她迅速调整战略。通过市场调研,她主动对接相关产业,提供场地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她以农耕文化为抓手,以宾果农业为龙头,统筹推进“农业+旅游+教育+文化”深度融合。如今,她打造的农旅融合示范园已发展成为集水果采摘、梅花鹿养殖、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我们特意邀请老师傅展示粉皮制作过程,还有纳鞋底、挤羊奶等民俗活动,家长和孩子都很感兴趣。”刘潇雨介绍,曾经冷清的农场,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刘潇雨始终不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她积极对接农技专家、非遗传承人等人才,培育了20名农耕研学导师,推动周边8家农场实现增收,带动100余名村民创业致富。
2022年,她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东海县“兴村专干”队伍,开始从更宏观的视角谋划乡村振兴。
角色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她开始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白塔埠镇的乡村振兴。“我目前负责强村公司相关工作,主要是做白塔特色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扩大我们‘白塔匠农’的品牌影响力。”
“白塔匠农”,是刘潇雨正在着力打造的区域公用新品牌。随着王小埠村粉皮的成功,她发现白塔埠镇还有更多宝藏农产品:白塔肘子、草莓、西红柿、蓝莓、大樱桃、四色猕猴桃……这些优质农产品,都将被纳入“白塔匠农”的品牌体系,通过保证品质、打通销路,未来端上更多人的餐桌。
谈及创业初心,刘潇雨总会提到母亲的支持。“妈妈无论多忙,总是默默为我和弟弟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份温暖也转化为她对社会的回馈。疫情期间,她积极销售滞销蔬菜,为医护人员提供物资,主动担任核酸采集志愿者;逢年过节,她总会去养老院陪伴老人。
她的付出赢得了广泛认可,成为东海县人大代表、省团代会代表,创业项目入选市级重点产业项目,事迹被“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报道。更让她欣慰的是,她的选择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希望我的经历能带动更多青年回乡发展。”如今,她的男朋友也回到家乡,与她携手创业。
“城里不缺我一个,但家乡需要我,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我。”刘潇雨说。在她的乡村振兴蓝图里,“老手艺焕新+农旅融合+众人共富”的立体发展模式正在变为现实。五年间,她办公室墙上的规划图不断更新,手机里存满了村民电话和销售数据,深夜的灯光下总有她忙碌的身影。
家乡的土地里,结出的不只是香甜的红薯,更是一份扎根乡土的坚守。这位年轻人的理想,已在家乡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