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比麦子抽穗更动人 九旬“五老”志愿者徐正然和他的孩子们



(记者 田震 通讯员 郑欣华)“我眼不花耳不聋,每天最乐呵的事,就是站在文苑楼的月亮门前,看孩子们抱着书跑进来——那动静,比我年轻时看麦子抽穗还让人踏实。”93岁的“五老”志愿者徐正然这样表达他对孩子们的喜爱。

  在徐圩新区的东辛农场,徐正然把三十多年的光阴酿成了温暖的守望,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在几代孩子心中种下了爱与文化的种子。


做青少年的“励志书”


  

1993年,已经从派出所所长岗位退休的徐正然,没有选择含饴弄孙的清闲生活。怀揣一本早已卷边的《唐诗三百首》,他走进了关心下一代的广阔天地。他坚信“文字能暖人,艺术能育人”。灯光下,他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地推敲诗句。岁月不负有心人,他陆续发表了数百首格律诗,出版了《情愫匣》《苦乐春秋》等作品集,还创作了七部贴近农场孩子生活的地方剧剧本。

  他的文字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留守儿童小浩的故事,成为他“以文育人”的最好注脚。当发现小浩在画板上写下“想爸妈”三个字后,徐正然没有说教,而是坐下来,翻开《苦乐春秋》,轻声念起那首《归雁》:“你看那大雁,不管飞得多远,心里总惦着归巢……”诗中“大雁归巢”的意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紧闭的心门。从此,他带着小浩田间采风、教他写诗,还将孩子写的《麦田里的爷爷》连夜修改投稿。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时,小浩眼里第一次有了光。后来,这个曾经孤僻的孩子凭借《东辛的风》荣获市级诗歌奖,他在领奖台上动情地说:“是徐爷爷让我通过诗句,看到了成功。”

  然而,徐正然很快意识到,仅靠文字的力量还不够。“孩子得有个安心读书、快乐成长的地方。”2012年,八十岁寿辰之际,他做了一个让家人震惊的决定:拒绝操办寿宴,拿出全部积蓄,并动员子女共同出资近400万元,要在农场中心为孩子们建一个“家”。

  从那天起,这位八旬老人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从图纸设计到施工监理,他事事亲力亲为。夏天,他戴着草帽、拎着水壶,顶着烈日每天往返工地三四趟;冬天,他裹着厚棉袄,在寒风中叮嘱工人:“慢工出细活,这楼是给孩子们用的,一点都马虎不得。”工人们劝他休息,他却说:“多盯着点,我心里才踏实。”

  历时一年,一座2035平方米的仿古四合院——东辛文苑楼拔地而起。朱红立柱、雕花窗棂、宽敞的阅览室、明亮的活动室,还有他亲手种下的石榴树,处处洋溢着家的温暖。楼建好后,他又动员五位退休教师开设免费寒暑假辅导班,开设书法、绘画、航模等课程。双胞胎姐妹小雅和小欣是首批受益者。曾经只能在假期看电视的姐妹俩,在这里找到了新天地——小雅深耕书法,指尖磨出茧子仍坚持练习,最终获市级书画大赛二等奖;小欣迷上了航模,后来代表学校在省级科技竞赛中获奖。她们的母亲特意从外地赶来,紧握徐正然的手热泪盈眶:“徐大爷,太谢谢您了!现在孩子每天都盼着来文苑楼,不仅学到了东西,整个人都变开朗了。”


织就“家校社”育人网


  “教育孩子就像种庄稼,光靠学校‘施肥’不够,还得家庭‘浇水’、社会‘松土’。”这是徐正然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孔子学会分会原会长,他深知育人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2018年,86岁的他牵头组建“立德树人”研究会,带领团队深入灌南县北陈集镇等地的乡村,走访百余户留守儿童家庭。调研归来,他连夜撰写《农村未成年人德育现状与对策》报告,推动“萤火虫”计划落地——组织志愿者每周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开展心理疏导。

  在东辛农场小学,他倡导成立“家长课堂”,牵头编写《家校协同育人手册》。学生小宇的爸爸曾坚信“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考不好非打即骂,导致小宇叛逆厌学。徐正然邀请他参加“亲子共读”,在共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后,看似无意地说:“你看,好的教育就像守望,需要的是耐心和陪伴,而不是责骂。”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小宇爸爸。从此,他转变教育方式,陪孩子分析错题、参与诗词活动。小宇的成绩提升了,性格开朗了,还在2025年被评为市级“美德少年”。领奖那天,小宇爸爸红着眼眶对徐正然说:“徐大爷,是您让我明白,好爸爸不是骂出来的,是陪出来的。”

  徐正然还深谙“寓教于乐”的真谛。2018年,他个人出资创办“东辛文苑艺术团”,编排《母亲的夙愿》《赌博》等乡土剧目。《母亲的夙愿》巡演时,学生小轩看得泪流满面——他的父亲不务正业,家庭情况很不好。看完戏后,小轩鼓起勇气用剧情劝说父亲,最终感化了父亲,家庭重归和睦。后来,小轩的父亲主动加入艺术团帮忙,用行动回报这份恩情。

  此外,他开办的“孔子学堂”成为传承美德的重要阵地。每日清晨,他带领孩子们诵读《弟子规》,讲述“黄香温席”等传统故事。曾经爱和奶奶顶嘴的小诺,在学堂熏陶下变得懂事孝顺,主动分担家务。2015年,“孔子学堂”获连云港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品牌提名奖,他创作的《壮举》等剧目成为市级德育素材之一。面对荣誉,徐正然始终淡然:“金杯银杯,不如孩子们能走好人生路这个口碑。”


做未成年人的“护航者”


  93岁的徐正然,脚步不再轻快,背影也有些佝偻,但他初心不改。见到孩子时,眼里总会放出光彩。2024年冬天,他感冒咳嗽,嗓子沙哑。孩子们围上来关切询问,他摆摆手示意没事,却把孩子们送的爱心贺卡像宝贝般珍藏在怀里。有人问他为何这么拼,他指着院子里1955年亲手种下的老槐树说:“这树老了,还能为孩子遮风挡雨。我这把老骨头,只要还能动,就也想多做点事!”

  如今,东辛文苑楼年均服务未成年人超5000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快乐大本营”。在徐正然的推动下,东辛农场小学获评“国家级首批家长实验学校”。2025年,文苑楼的15名学员凭借诗词创作、戏剧表演等特长,荣获市级“美德少年”“艺术新星”等称号。当孩子们簇拥着他举着奖状报喜时,他总是乐呵呵地说:“看到你们越来越好,比我自己拿奖都高兴。”

  徐正然的事迹被写进校本课程,短视频中他挥锹修渠的画面获千万点赞,带动了“银发暖童心”的公益热潮。他收获了江苏农垦首届“文明标兵”、连云港市“优秀文艺骨干”等荣誉称号,却最珍视孩子们那一声声“徐爷爷”。

  夕阳的余晖洒在文苑楼的月亮门上,徐正然坐在石阶上,看着孩子们蹦跳着回家,风中传来他们新学的诗句。这位用三十多年坚守诠释大爱的九旬老人,用行动证明:岁月会老,但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永远年轻;他愿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连心人”,那些播撒在幼小心灵中的文化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撑起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