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婷婷 郑非凡 吴笑笑)2021年初春的徐圩新区,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掠过盛虹石化的工地,郭媛媛踩着泥泞的胶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远处隐约可见的钢筋骨架。她的身后,是横跨3000公里的时空坐标———从新疆乌鲁木齐窗明几净的化验室,到这片石化新城。当专业追求遇上产业机遇,当边疆女儿的血脉记忆碰撞黄海之滨的发展浪潮,一段新“孔雀东南飞”的旅程就此展开。
天山脚下练就的“化学基因”
1999年的盛夏,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的化验室里,弥漫着化学试剂特有的气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郭媛媛,身着整洁的白大褂,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分液漏斗中缓缓分层的油样。这座矗立于天山脚下的石化基地,以其巍峨的炼塔与错综复杂的管线网络,在她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工业文明的壮美画卷。
“每个数据都是装置的脉搏。”师傅的这句教诲,让郭媛媛在色谱仪上跳动的曲线中,第一次读懂了质量管控背后所承载的庄严使命。从此,她便与这些精密的仪器、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结下了不解之缘。20载光阴流转,郭媛媛从一名青涩的化验员,成长为质量管理领域的骨干力量,亲历了西部石化产业从萌芽到壮大的迭代升级。
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岁月里,郭媛媛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练就了对石化行业独有的敏感与热爱。“我要求自己熟悉每一种原料的特性,了解每一道工序的精髓,更得懂得如何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为装置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这份对专业的执着与热爱,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血脉之中。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同事提及连云港正在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的消息时,那些深埋在郭媛媛血液中的“化学基因”被瞬间激活。黄海之滨的美丽传说、“一带一路”强支点的区位优势、行业会议上热议的盛虹炼化项目……这一切,让她意识到,“连云港,或许就是我实现更大梦想、开拓事业崭新阶段的舞台。”
滩涂上的质量攻坚战
2021年3月3日,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徐圩新区的雾霭,郭媛媛的工装下摆已裹满泥浆。她站在尚未硬化的工地上,望着图纸上规整的盛虹石化质检中心方框,现实中却是施工车辆在泥潭中举步维艰。
“那时,连云港石化基地正处于初期搭建阶段,而我们要做的,是将图纸上的线条转化为现实中的精密仪器。”她深知,这座质检中心不仅是实验室,更是中国石化产业向世界级进军的“质量闸门”。
2022年4月,在盛虹石化质检中心落地窗前,郭媛媛轻抚着崭新的色谱仪,眼中泛起泪光。这座承载着行业期待的实验室,从桩基建设到正常运行,仅用了19个月。这背后,是她带领团队创造的“港城石化速度”,这套由郭媛媛主导建立的质量管控体系,像精密齿轮般咬合着每个生产环节。如今,这座配备近千台套国际尖端设备的实验室,守护着中国第三大炼化基地的质量生命线。
随着质检工作迈上正轨,郭媛媛相继获评市“巾帼建功标兵”、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在政府引才政策的加持下,我的生活安稳无虞,可以享受购房券和生活补贴,为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每每提及连云港的人才政策,她都怀揣满心的感激。
绽放在石化基地的西北玫瑰
在连云港的4年时间,郭媛媛不仅练就了石化行业的“火眼金睛”,更将西北女子的坚韧与智慧融入这片东海之滨。她会在现场和施工人员讨论方案,也会在实验室里与外籍专家探讨技术细节。当有人问她为何放弃乌鲁木齐的舒适生活时,她指着远处的炼塔说:“这里,有更广阔的战场。”
夜晚,郭媛媛掀开咕嘟作响的海鲜火锅,梭子蟹的鲜甜让她想起乌鲁木齐的烤包子,两种滋味在味蕾上交汇,恰似她的人生况味。这个曾创下360天驻厂纪录的工作狂,如今会在周末到在海一方体验“沉浸式减压”———潮汐退去时,在滩涂上辨认小螃蟹的洞穴,就像在色谱图上寻找特征峰。
郭媛媛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当西北的雄浑遇上东海的灵秀,当天山的倔强遇见黄海的包容,便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工业之花。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