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灿 钱凡雪 李孟纱)夜幕下的海州古城朐阳门,3DMapping技术让城楼化作流动的光影画布:古地图变幻为立体建筑,商船在码头往来,孙悟空乘筋斗云穿过海州现代化的都市。这场名为《光影千年·山海华章》的光影秀,让来自南京的游客李女士忍不住举起手机全程录制:“城墙会讲故事,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这个国庆假期,我市深挖文化基因,并借助科技创新表达,在盐河巷的市井烟火、花果山的奇峰异石、园博园的科技光影中,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沉浸式文旅体验网络,让游客在行走间触摸城市文脉,在体验中感受港城魅力。
■IP破壁
让西游文化活在全域场景中
“我赏你一块长生不老肉!”花果山怪石园内,小妖们邀请游客敲响铜锣,一起在歌曲中边跳舞边巡逻,周围游客忍不住拿起手机拍照打卡。不仅是怪石园内的互动演艺,花果山景区在山中精心布局,划分出游客中心演出区、玉女峰演出区、怪石园互动区、水帘洞沉浸区四大区域,串联起一条完整的沉浸式“西游奇遇路线”,为游客带来西游主题文旅新体验。
作为《西游记》的发源地,我市将西游文化作为文旅融合的一大文化源泉,推动西游IP从文化符号向深度体验不断转型。国庆假期,花果山景区成功招募200多名西游NPC(非玩家角色),其中大部分是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传媒学院的新生,他们化身最潮西游NPC团队,从游客中心到山门广场与景区演员一起开展众仙巡游。景区内,西游舞会情景剧、西游书场等实现全天各时段演出不停歇,让游客在景区各处都能感受到西游文化。“我们不再局限于固定剧场,而是让游客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景区西游神魔团负责人张瑜介绍。
这种IP活化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形成了全域联动的文化矩阵。盐河巷《遇见西游》演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复刻86版《西游记》电视剧中“蟠桃盛会”“大闹天宫”“取经之路”等经典场景,师徒四人还走入观众席与游客互动。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的《二郎神劈山救母》舞台剧,则以地方传说为补充,与花果山形成“西游众神”体验闭环。
这种全域化布局,不仅打破了单一景区的空间局限,更让西游文化从点状呈现升级为网状渗透,让经典IP具备了打动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非遗焕新
传统技艺融入市井烟火
“20张金圆券一次!有没有更高的?”10月4日,在民主路老街的新浦广场上,非遗盒子灯的点灯权竞拍正在激烈进行。当市民以20张金圆券竞拍到当晚点灯资格,亲手点燃引线时,周围游客纷纷屏气凝神,举起手机记录。伴随着璀璨的烟花,多种造型的花灯先后从悬挂的“盒子”中掉落,流光溢彩,让市民领略到匠人的精巧技艺。不仅如此,游客可在互动区与NPC玩游戏赢取金圆券,还可使用金圆券兑换礼品、购买商品。此次活动带动临街商户消费显著增长,部分店铺在活动期间消费额提升300%。
国庆假期,我市以节庆场景为载体,推动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活体验品。10月5日,灌云梅园的梅王戏台前座无虚席,本地剧团演绎的《皮秀英四告》《催租》等经典剧目,在国家二级演员田政的领衔下精彩上演。字正腔圆的唱腔里满是老艺人的功力沉淀,一句一韵都是非遗的“活化石”。唱腔模仿赛更是点燃全场,游客们登台亮嗓,赢取戏服挂件、戏曲CD,把非遗魅力打包带回家。“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没想到现场听戏这么有味道。”95后游客林先生说。
当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融入日常,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元素时,其传承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土壤。这场节庆里的非遗盛宴让非遗技艺在互动体验中活起来,更让年轻群体在参与中与非遗产生了情感联结。
■科技赋能
光影技术重构感官体验
10月3日晚,园博园的夜空被点亮,1100架无人机组成的孙悟空形象与下方绽放的彩色烟花共同打造出“大圣脚踏七彩祥云”的美丽图景。当无人机在空中变幻出“我爱你中国”字样时,现场游客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这场烟花与无人机的科技盛典,让园博园单日客流量突破1.2万人次。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我市文旅体验维度。渔湾景区打造的《梦幻渔湾》演出,通过30台激光投影机与12组雾森系统,将神鱼化龙的古老传说转化为立体光影秀。崖壁上的鲤鱼跃出水面,化作金龙盘旋升空。非遗铜梁演出中火龙穿梭其间,游客仿佛置身神话幻境。“白天看山水,夜晚品文化,这样的体验太值了。”来自盐城的游客刘先生说,他们一家特意延长行程,只为感受“白+黑”的文旅魅力。同时,海州古城朐阳门光影秀运用3DMapping技术,将《西游记》等文化元素与古城历史融为一体。
这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深度挖掘地方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将记载在书上的传说故事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这不仅让本地市民重新发现家乡文化的魅力,更让外地游客跨越时空与地方文化深度对话。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