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灿 赵威娜 祝海梅)海州区浦南镇新建村牧原生猪养殖基地内,猪舍规划整齐,水和食物通过管道自动投送,就连猪粪清理也全部自动化。“现在一人能管2000至3000头育肥猪,单清粪环节,1块2毛钱电费就顶过去1200元人工成本!”工作人员边说边指向猪舍下方,板下清粪机器人正缓缓移动,粪便被精准收集,“以前清粪得忙大半天,现在机器跑一趟就搞定,还省一半水。”
养殖基地的智能管理平台上,实时显示着猪群体温、采食量等数据。“你看这屏幕上的曲线,哪头猪发烧、腹泻了,立马能预警。”养殖基地技术员介绍,“这些信息是轨道巡检机器人实时传回来的。它就像‘全科医生’,传感器能测体温、查看活动量,发现异常还会调配其他机器人协同作业。”
如今,智能系统的深度应用让规模化养殖更加高效。猪舍里,空气过滤、饲料高温灭菌系统时刻运作,智能供料系统依据猪群体重、日龄精准配给饲料,减少浪费。智能管理平台上,存栏量、配种计划、销售数据实时更新,自动估算月末存栏量、规划销售计划,还能追溯生猪品质,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更厉害的是,猪病预测模型通过分析海量养殖数据,能对疫病提前预警,辅助兽医远程诊断,让疾病传播率下降近六成,猪群健康率显著提升。“目前,养殖基地占地264亩,年存栏母猪0.4万头、出栏育肥猪能达到10万头。”浦南镇新建村牧原生猪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勇说。
科技赋能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养殖基地提供了从智能设备运维到养殖管理等共90个就业岗位,优先招聘周边村民。月薪也较传统养殖行业高出约三成,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我们还以优价采购浦南、板浦农户种植的玉米,带动周边发展优质粮食种植超千亩,让农户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张勇说。而猪粪尿经处理后变废为宝———有机肥,免费供农户施肥;液体发酵成沼气,部分供应附近村庄,形成“养殖—沼肥—种植”的循环链,既改善生态,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从传统养殖到靠智能机器人和智慧系统的高效养殖,养殖基地实现了一头猪的“智慧成长”,更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循环经济,让科技红利化作农户增收的真金白银,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