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5家中央及省级媒体走进连云港 “解码”港城经济活力源泉


(□ 张灿 王飞 郝华杰)秋意初显,海风送爽。9月19日至20日,由中宣部牵头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连云港。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25家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企业工厂、产业基地,用脚步丈量这座港口城市的开放热土,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精彩瞬间,探寻港城经济活力的源泉。

“原本脏污的地沟油,竟能变成这般纯净的生物航煤!”9月19日上午,记者团走进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亲眼见证绿色生物能源的“点废成金”。

成品展示区里,一罐洁净透明的生物航煤引得记者们纷纷拍照。提问环节,中新社记者邓敏提出关键问题:“地沟油转化为航煤的成本是否更高?如何保障利润?与同行相比,企业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公司总经理何健回应,“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收得率行业领先。同时,企业地处人口聚集区,原料获取成本低,再加上欧盟碳排放政策支持,足以保障可观利润。”

采访团中,许多记者举起手机、运动相机拍摄新闻短视频、VLOG。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董双完成采访当天便在“新华日报”官方视频号上发布短视频《地沟油→航空油?这波操作我给满分!》,视频中详细讲解了“地沟油”经过加氢脱氧、精制、裂化、异构等工序,转化成为生物航煤。

在亲身感受连云港绿色生物能源产业创新活力后,采访团在19日下午来到连云港港实地探访。在连云港港墟沟西作业区68泊位,“奥克兰盛世”轮正载着195台宇通大巴拔锚起航,目的地是摩洛哥。作为国际枢纽海港,连云港港今年1至8月,累计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57%,集装箱量同比增长8.66%,增长势头强劲。

一头连太平洋沿岸诸国,一头接内陆中亚各国,连云港的运输网络正沿铁路、公路、运河向内陆延伸,直达中亚与欧洲。“在此次调研中我了解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在2014年启用,如今,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已布局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喀什、满洲里5个过境口岸,开通中亚五国、中吉乌、中土、中俄、中欧、中蒙6条国际班列线路。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作‘一带一路’的交汇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归辞感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冰晶在她撰写的《活力中国调研行|哈萨克斯坦小伙爱上连云港:中国的跨境电商又快又好!》中,采访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中哈(连云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阿金汉,通过他来讲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的变化与发展。文中提到,今年,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首次采用“一箱到底”模式推进哈萨克斯坦小麦过境运输,依托“铁公联运”模式开行了首列光伏专列,形成了小麦、棉纱、铁合金、钾肥等特色货源专列运输。一系列成果让人们真切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在连云港落地生根的丰硕实践。

绿色能源与跨境贸易之外,连云港的民营经济活力,更在特色产业集群中绽放。东海县的水晶与穿戴甲产业,便是生动例证。9月20日下午,记者团来到调研最后一站东海县。

在穿戴甲展销体验中心,各色穿戴甲产品在灯光下尽显精致,引得记者频频按下快门。2019年,东海县依托成熟的水晶电商平台资源,逐步培育起穿戴甲产业。目前,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穿戴甲市场。今年1至8月,全县穿戴甲销售额已达97亿元,同比增长89%。现代快报记者王菲更是在采访中开启直播,“采访时看到水晶销售主播用流利外语推介产品,得知一副手工穿戴甲竟然能卖到数万元,没想到连云港竟然有这么多惊喜。”

走出中国东海水晶城,俯瞰水晶大集,4000个铺位连成一片,尽显产业热度。更令人惊喜的是,传统水晶雕刻技艺也在拥抱智能制造:引入五轴加工机床后,形成“机器雕大体、人工做精细”的流程,从业者还走进校园学习3D建模技术,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连云港。我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绿色能源的创新力、跨境贸易的辐射力、特色产业的生命力。而这股澎湃活力,正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之后我们将会对此次调研行进行综合报道,同时尽可能多用新媒体视频的形式宣传连云港。”光明日报记者李健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