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江 通讯员 姚梦月)走进云台山景区的渔湾果园宕口生态修复区,曾经废弃的宕口,如今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天地。放眼望去,新铺设的草坪宛如绿色地毯般铺展开,远处的山体上,原先裸露的灰白色岩石已被厚实的喷播土层完全覆盖。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云台山景区分局创新探索“矿地林旅”深度融合模式,针对19个总面积2400亩的废弃矿山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昔日山体裸露的“生态伤痕”,如今蜕变为“树影溪鸣”的生态画卷。铺就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构建了从陆域到海域、山顶到海洋的生态治理大格局,给出了港城生态保护修复解决方案,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本。
据了解,在各宕口修复方案编制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秉持融合理念,针对每个废弃矿山的地质条件、生态现状、区位特点,创新“一矿一策”设计思路,预留林地恢复与文旅项目接口。编制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明确工作路径图、任务书、时间表,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指引。最终经过3年的系统实施,云台山19个废弃宕口全面焕发生机,累计完成宕底平整146.74万平方米、场地回填25.4万立方米、草籽播撒75.08万平方米、挂网喷播60.1万平方米、挡土墙砌筑1.05万米、乔灌木种植5万余株等。
这19个宕口中,渔湾果园宕口成功打造省级“矿地融合”示范标杆,融合地灾防治、生态修复、人居改善与景区提升,创新生态+文旅、农耕+研学、人居+安全模式,显著提升附近渔湾AAAA景区品质。“通过地形重塑、景观再造等工程,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系统的修复,同时我们将根据不同地段的实际情况,采用丛植、列植等绿化模式,进一步加强绿化植被养护,将废弃地打造成为兼具生态与景观功能的城市后花园。”该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头道涧、二道涧、北山宕口生态修复与产业赋能,充分衔接景区林下经济与茶产业规划,通过平整宕底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建设了500亩规模化“文旅融合”云雾茶种植基地,预计年产值300万元,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统一。其他宕口通过对接国土空间政策,在修复设计中融入增减挂钩、土地整理,推动工矿废弃地向耕地林地转化,预计创造约1800万元指标价值。完成徐圩港区疏港航道整治工程森林异地恢复指标交易,收益1450万元,创新建立修复资金动态平衡机制。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