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小镇大戏”打通以文化人“最后一米”—— 赣榆区柘汪镇成为全国乡村文化示范点的启示


(□ 孙晨晨 司伟 仲银银 王晓港)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赣榆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柘汪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夏季“村晚”全国示范展示活动在赣榆区柘汪镇响石村举行。

当晚,近千名群众齐聚现场,共同享受了一场精彩纷呈、充满乡土气息与文化魅力的视觉盛宴。

这个位于苏鲁交界、素有“江苏北大门”之称的沿海小镇,一时间成为全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焦点。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这个小镇能够承办如此高规格的国家级文化活动?答案,藏在柘汪镇多年来坚持“让文化扎根民间、让舞台属于百姓”的生动实践中。

群众是主角,舞台在村头

柘汪镇地处苏鲁交界,山、海、平原兼具,独具特色的地理特征和渊源的历史文化,赋予了该镇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江苏省经济发达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柘汪镇依托现有群众文化基础和民间文艺团体,策划举办了“山海之约”广场文化活动。“山海之约”广场文化活动的核心理念,就是把话筒递给群众、镜头对准群众、舞台让给群众。活动摒弃了传统表演固定场地、固定频率、固定节目的老旧模式,创新采取“村村到、月月演”的方式,让各村百姓大舞台轮流承办,实现月月有演出、村村有专场、场场有新意。

“之前总觉得文艺是专业人士的事,没想到咱们人人都能上舞台。”刚表演完一个小品节目的张大妈激动地说。这里没有固定的演员名单,也没有千篇一律的节目单。广场舞大妈、返乡大学生、企业职工、渔村姑娘……都是舞台上的明星。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用方言说唱、用乡音传情,让文化真正从群众中生长出来。

群众有需求就去表演,谁有新节目就编排到节目里。巡演时间贯穿全年,这种“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出彩”的模式,让柘汪镇的文化活动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统计,平均每场活动参与群众超过300人。也正是这种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让柘汪镇成为此次全国示范活动的重要举办地。

内容有温度,文化能“解渴”

“这小品演的不就是咱村的事儿嘛!”在柘汪镇的村头舞台下,村民王大叔指着台上的《父亲》笑得开怀。柘汪镇的文艺节目,从不是单纯的“热闹”,而是把政策、知识糅进唱跳说笑里,让群众在笑声中学到知识、在掌声中提升意识。

西棘荡村的《党旗飘扬的方向》、东林子村的《华夏情韵》,这些节目不仅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贴近群众需求创作的相声《说好柘汪话,拉好柘汪呱》,让老百姓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今年安全生产月,镇消防特勤站的消防员们带着情景剧登上台,为现场群众科普火灾逃生知识。“大家看,浓烟里得这样低姿逃生!”针对电信诈骗频发的问题,马站派出所创作情景小品《刷单诈骗》,把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和话术编排进来,结合农村生活场景幽默演绎。节目在快手、微信等网络平台播放,收获100余万点击量,极大提升了群众的防诈反诈意识。“看完再也不敢贪小便宜了!”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这样的节目,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贴着百姓心的“家常话”。台上演身边事,台下记有用理。明事理、守规矩,全镇文明程度悄然提升。

人才有舞台,乡村有未来

文化振兴,关键在人。柘汪镇不仅搭台让群众唱戏,更注重培育本土文化人才。

柘汪镇通过“职工歌手大奖赛”“大学生文艺大赛”“出彩柘汪人”等平台,挖掘出一批批来自田间地头、工厂渔村的文艺骨干,并建立柘汪文化工作者人才库和优秀节目库,每年评选先进文艺骨干,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创作积极性。这些本土人才组建了“山海之约”文化艺术团,目前共有团员60余人,成员涵盖教师、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包括舞蹈、歌唱、乐器、相声等文艺骨干。

同时,柘汪镇为文艺人才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障。柘汪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中心,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柘里友爱工作室为触角,设立舞蹈室、歌曲室、书画室等文艺服务空间,为全镇文艺工作者提供一个聚集地、滋养地、休憩地。定期开展沙龙、交流、合唱等活动,常态组织艺术培训和文艺志愿服务,助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如今,农村晚上打麻将玩牌、喝酒闹事等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乡风文明逐步提升,全镇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享受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这也为全国提供了“乡村文化自我造血”的柘汪方案。

“我们将继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培育乡风文明品牌体系、强化数字文化线上服务、提升作品品质,努力传播更具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全面加快乡村文化振兴前进步伐。”柘汪镇文化站站长苏宁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