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婷婷 姚绍庄 张南宁 孙岩 贺龙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载岁月悠悠,那段烽火连天、山河泣血的抗战历史,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坐标。
在港城,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守护和延续着先辈们的精神火种。城头中心小学,自1976年起每年清明组织师生徒步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扫;国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借助AI技术,让英烈从泛黄的历史中“走出来”;港城市民多年如一日祭扫无名烈士墓,用虔诚之心慰藉那些无名忠魂……这些温暖而有力的故事,是我市红色传承的生动注脚,彰显着这座城市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跨越80年的“时空对话”
“彭雄爷爷真的‘回来’看我了!”抗日山小学学生朱海璐握着一张特殊的合影,声音里透着激动。照片中,身着蓝白校服的她站在抗日战场旧址背景前,身旁“站立”着一位身着军装、神情坚毅的战士———这是国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利用AI技术复原的抗战英烈彭雄形象。这场跨越80年的“重逢”,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历史课。
抗日山烈士陵园纪念馆旁,一座临时搭建的“时空照相馆”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地方。背景屏幕上,泛黄的历史影像与复原的战场场景交织,快门按下,现代少年与80年前的战士“同框”。
“我们收集了烈士档案中的照片、文字描述,通过AI图像修复技术还原容貌,再结合历史资料设计服装和背景。”服务队队员刘晓楠介绍,首批复原的包括彭雄、朱爱周等6位赣榆籍抗战英烈。这些平时只在课本上出现的名字,如今以清晰的面容、笔挺的军装出现在孩子们眼前。
“原来彭雄爷爷牺牲时才29岁,和我哥哥一样大。”看着照片中战士年轻的脸庞,12岁的王浩宇轻声说。照相馆外,孩子们排着队,攥着写有英烈名字的卡片,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紧张。
通过AI技术,烈士不再是黑白照片里模糊的轮廓,泛黄的老照片被修复成彩色,破损的细节被补充。“现在的孩子对战争年代缺乏直观感受,我们想让烈士‘活起来’,让历史‘触手可及’。”服务队队长陈涛说。活动前,队员们走访档案馆、烈士陵园,收集了3万多字的英烈生平资料,为AI复原提供支撑。
“彭雄爷爷,我们今天的教室好亮堂,窗外都是绿树,真希望您能看见……”这些稚嫩的文字,通过AI技术转化为语音,输入到烈士“虚拟形象”的数据库中。当屏幕上的“彭雄”开口回应:“孩子,见字如面。你们的琅琅书声,便是我们当年所求的安宁”时,孩子们的队伍里传来抽鼻子的声音。
“最初担心AI技术会让历史‘失真’,但看到孩子们摸着照片问‘彭爷爷的眼睛是不是这样的’,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陈涛说,活动前,他们特意邀请党史专家审核复原细节,“每一道伤疤、每一枚徽章,都有档案可查。”
在生成的600余张AI合影中,超80%的孩子选择了与烈士“并肩站立”的姿势。在随后的问卷调查中,92%的学生表示“第一次觉得烈士像身边的人”。
当科技让历史可触,当童声与先烈共振,红色基因的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延续50年的“红色接力”
在赣榆,有这样一个延续了50年的传统———从1976年起,每年清明前夕,城头中心小学的师生们都会表达对先烈的敬意,他们徒步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园,祭奠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英烈。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早已成为当地红色传承的生动写照。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今年清明前,500余名师生身着整齐的校服,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动,精神抖擞地踏上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征程,脚步坚定而有力。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抗日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墓地……每一处,师生们都驻足停留,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英雄故事,今天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懂得他们的伟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学生王以宸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话语中满是对先烈的崇敬。
50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城头中心小学而言,却是一段持之以恒的红色传承。
在学校档案室里,泛黄的纪念相册见证着这段历史,从1994年起,每一次祭扫活动的照片都被悉心保存,成为师生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老教师吴从祥从1990年起就一直参与祭扫活动,他轻轻抚摸着相册,略带遗憾地说:“要是能找回更早的资料就好了,那些都是宝贵的记忆。每一次参加祭扫活动,我都能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也希望能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对于教师顾芳芳来说,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扫活动意义非凡。30年前,她还是这里的一名学生,如今她已为人师,同时也是学生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亲身经历,课本上的文字远不及现场的震撼。我要让我的学生、我的孩子都亲身感受先烈们的精神,体会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顾芳芳感慨。
今年,城头中心小学师生还特别回访了近50年来参加过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扫英烈活动的老师、学生和家长。教师王惠芬回忆起自己小学时参加活动的情景,仍历历在目:“1989年我一年级,看到高年级同学去抗日山,心里别提多羡慕了。四年级时,我终于如愿以偿。我还记得,当时同学们拿着纸笔,认真抄录烈士事迹。现在我成为了一名教师,带着学生继续参加活动,这不仅是自豪,更是责任。我要让更多的孩子知道,我们的国家是如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
无名烈士碑前的长情告白
“您虽然未曾留下姓名,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放心吧,您为之捐躯的这片土地,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清明前夕,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无名烈士墓前,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抗日山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正在为无名烈士们献上洁白的花环,并举行凭吊仪式,这一活动他们已经坚持了14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山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烈士陵园位于赣榆区境内,由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兴建,后经多次修建而成。园内安葬着1800余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其中有102座无名烈士墓,长眠着318位无名烈士。他们为国捐躯,却没有留下姓名。这318位无名烈士既是抗日山上的特殊群体,又是后人们难以割舍的牵挂。
“青山松柏常青,英雄忠魂永存。只要我们从不遗忘,他们就未曾走远。”参加活动的青年队员茆俊茗感慨。
“无名烈士永远不会被人民忘记,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每年清明,赣榆城头高级中学都会组织高一学生徒步10公里来祭扫无名烈士墓,一方面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除有组织的祭扫外,还有不少市民自发前往祭扫无名烈士墓。市民李先生每年清明都会带着孩子来到抗日山祭扫。“我了解到这里还有很多无名烈士时,很心疼他们。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我每年都来祭扫,也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了解这段历史,知道现在的生活是那么多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