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第十三季“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圆满收官——爱是66次有力的托举


​(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 陈兵/文   牟进勇 樊晓姝/文)爱的力量,从未抽象。它是一次次具体的行动,是来自四面八方光热的汇聚。今年,第十三季“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见证了这份力量的具象——66次有力的托举,将困难学子们的梦想,稳稳托向一个可期的未来。

  这托举,源于走访时坚定的脚步,源于陌生人雪中送炭的帮扶,源于老朋友常年来一直不变的牵挂,源于爱心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源于社会大家庭的守望相助。每一次托举背后,都有一颗炽热和真诚的心。66名学子,70多万元助学款,就是这个夏天最暖心的答卷。

  感谢所有力量的来源,是你们,让改变发生。


帮扶人数再创新高

66名学子收到71.41万元助学金


昨日,随着最后4名东海学子的学费解决,第十三季“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画上圆满句号。这一刻,数字有了温度:66个青春梦想,71.41万元助学款,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这不仅仅是一组数字,更是66个家庭黑夜中的光亮。今年帮助的学子中,有10人高考超过600分,39人突破550分,最高分达到640分,更有物理单科满分的天才少年。每一份成绩单背后,都是与命运抗争的铿锵回响。

  最后一批学子中,赵姜珊的故事让人动容:自幼丧母,父亲视力残疾,靠着低保金和每月500元的伙食费,她以532分的成绩叩开了平顶山学院的大门;李梦琪的父母离异、爷爷早逝,75岁的患病奶奶用每月300元的生活费,支撑她以561分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泰宇的父亲工伤断指、养猪梦碎,却仍咬牙支撑儿子以533分考取常州工学院;76岁的奶奶在13亩桃林里一毛一毛地攒出大学路,李淼最终以500分考取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爱心从未迟到。江苏帝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为赵姜珊点亮了求学路,资助其学费7000元;浙江爱心人士胡航瑜为李梦琪托起希望,资助其8700元;港城爱心人士薛岚为陈泰宇铺平征程,资助其8778元;刘保祥、市女企协和市慈善总会共同为李淼筹集2万元助学金……还有徐大勇、伍家兵、李欢乐、李路远等无数爱心人士,用温暖之手共同圆了4名学子的大学梦。

  13年助学路,10万余公里跋涉。自2013年启动以来,“微爱筑梦”已为453名寒门学子点亮前路,汇聚善款470多万元。每一笔助学金都凝结着港城的温度,每一次相助都见证着媒体的担当。

  微光虽小,终成星河;善行虽微,终达远方。这个夏天,又有66名学子因为爱与坚持,得以奔赴山海,乘风破浪。


助学路上的感动

苦难之花在阳光下绽放


轮椅上的父亲、隐瞒重病的母亲、古稀之年仍在田间劳作供孙辈读书的奶奶、年过七旬撑起全家生计的爷爷,还有那些一个人就是一个家的孤儿……每年七月,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飞抵港城,总有一条条崎岖却充满希望的助学路被悄然点亮。

  在“微爱筑梦”公益行中走访的66个家庭里,我们见证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瞬间:斑驳的墙壁被奖状装点成最华丽的装饰,墙上“感谢拼命学习的自己”的字迹熠熠生辉,写给天堂爷爷的信笺上泪痕未干,还有那位执意将喜糖塞进车窗的爷爷,用颤抖的双手传递着沉甸甸的感激。

  “我收到录取通知书了!”7月的一个午后,赣榆班庄镇陈洪爽村的农家小屋里,陈思羽的欢呼声打破了夏日的宁静。父亲欣慰地望着女儿,目光却不自觉地移向桌上并排摆放的遗像——那是再也看不到这一刻的爷爷奶奶。625分,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但8900元的学费却让这个与残疾父亲相依为命的家庭陷入了沉思。

  这是今年“微爱筑梦”的第一篇报道,也是爱心的起点。12位素未谋面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11500元助学金如及时雨般解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在这条助学路上,我们遇见了太多令人动容的身影:带着母亲“一定要考上大学”的遗愿,仲宇航以640分的优异成绩奔向南京理工大学;身高一米六几体重却不足80斤的张红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梦想,最终被苏州科技大学录取;灌南少年刘斌还没来得及让奶奶看到苏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不得不含泪送别这位用生命呵护他成长的老人;还有与病痛抗争考上中国药科大学的倪冬生、在失明爷爷的期待中考入泰州学院的徐中秋、住在铁皮房和窝棚里仍坚持学习的陈泰宇和李雨晴……

  虽然生活给予他们的起点各不相同,但这些学子们用不屈的意志书写着同样的答案:苦难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通向光明的必经之路。在满墙的奖状和写满励志语句的便签背后,是青春年华对命运最有力的回应。

  正是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希望之花;再微弱的星光,也能照亮前行的路。


爱心跨越千里

助学队伍半径不断扩大


今年,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来自非洲、浙江、上海等地的爱心人士也积极参与。

  其中,浙江的胡航瑜先生在去年实地走访的基础上,今年再度慷慨解囊,共资助17名大学新生13.65万元学费、20名高三困难学生每人2000元,并继续承担去年5名学子的学费3.85万元,成为今年捐资额度最高的爱心人士。

  8月23日,胡航瑜先生专程赶赴港城,现场为42名学子捐赠21.5万元助学金。他诚挚地对学子们说:“你们只需努力向前,学费的事交给我。若这一年你们始终保持优异,我定将继续支持。”

  陈哲光是福建福州人,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在非洲做工程。“小时候家庭情况也不好,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有能力了也想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陈哲光选择资助今年考上泰州学院的徐中秋大学四年的学费。

  爱心如潮,善行绵延。连云港国汇电力工程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乔飞持续传递温暖,今年再度资助15名学子,捐赠总额达9.297万元,比去年增加2.4万余元,帮助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今年助学启动之时,连云港保祥宠物医院院长刘保祥就捐出4万元爱心款,并带动身边人一起加入到助学队伍中。“我的目标是持之以恒坚持奉献。”这是刘保祥的真心话。

  团队的力量同样令人动容:市慈善总会出资5万元资助10名学子;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党支部定向资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郑惠文同学6300元;市中心血站站长江荣带领136名员工,共同为考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庞童谣同学捐助6009元;市女企业家协会也为3名困难女生送来1.5万元学费支持……

  此外,市农科院、连云港海事局、市机关工委、市委编办、江苏农担连云港分公司、灌南县党史办等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爱心人士纷纷献出爱心。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韩猛也带队资助赣榆三名学子。

  点点星光,照亮前行之路。热心网友小星星、胡光、钱多多、周宜榴、玫瑰、兜兜等爱心人士日行一善,持之以恒;众多匿名捐助者以“严先生”“高女士”等名字默默付出;年仅11岁的苍梧小学五年级学生吴寅赫,也献出了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李祥荣先生则坚持长期关怀,今年再助4名学子,每月提供600元生活费。

  更令人感动的是,爱的根系正向基层深处蔓延。今年,赣榆班庄镇、灌南田楼镇等乡镇主动对接本报,积极走访并帮扶当地困难学子,让温暖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善意如涟漪般扩散

学子心怀感恩走向未来


感恩之心,如潮涌动。13年来,“微爱筑梦”不仅用善款为困难学子铺平求学之路,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一批批受助学子不断传来成长的喜讯:有人在大学成为班级骨干,有人投身志愿服务发光发热,有人在国家级竞赛中勇夺奖项,有人成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早已步入社会的受助学子,如今正主动反哺公益、加入爱心行列,将曾经接收的温暖持续传递。

  “提笔写下这封信时,窗外的阳光正落在书桌上。一年前的此时,正是‘微爱筑梦’和无数素未谋面的好心人,让我这个曾为学费辗转难眠的学子,真正踏进了大学。”去年考入南京医科大学的王宏运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这一年的成长,都源于那份沉甸甸的善意。为了回应这份温暖,我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志愿服务中。记得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拉着我的手说‘哥哥,我以后也要考大学’——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如今,我也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的一束光。”

  今年走访的66名学子,同样心怀感恩、志向远大:

  “谢谢您和所有爱心人士,我一定加倍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

  “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会永远铭记这份恩情。这束照亮我的光,终将由我传递给更多人。”

  “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每一份殷切期待。”

  赣榆学子宋秋瑾的母亲英冬梅也发来感言:“感谢你们的帮助和爱心,让我终于能松一口气,不再为学费日夜焦急。这份社会的温暖,孩子一定会传递下去。我发自内心地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微爱筑梦”最独特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成长闭环:从受助、成长,再到真实的情感回馈与行动反哺。我们给予的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有持续的暖心陪伴与人生路上的守护,让每位学子真切感受到“有人帮、有人疼、有人盼”的温暖力量。

  正如父母身患重病、以601分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常佳琦所说:“最触动我的不是捐款数额,而是其中蕴含的真挚尊重。捐助者始终以平等姿态对待我们,让我觉得这份帮助是对自身努力的认可。”

  来自赣榆区班庄镇的李彦庆,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兄妹二人长大。今年她以563分考入南京财经大学。“我真切感受到了社会各方的温暖,”李彦庆动情地说,“我永远记得胡先生的话:‘施与受之间,不是单方面的怜悯,而是一种温暖的传递。’未来,我也要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让善意如涟漪般不断扩散。”

  微光成炬,照亮前行之路;善行如雨,润泽青春梦想。愿每一份被托举的希望,终将成长为托举他人的力量。2026,我们继续前行!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