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华 张守忠)磨山,位于东海县石梁河镇界埃村,地处苏鲁交界处。山的南侧,巍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在松柏掩映中肃然挺立,塔身东侧记录着杨庆福等123位海陵独立团的战士,西侧记录着樊彦英等87位地方民兵。磨山烈士陵园内埋葬着310名烈士,其中就有在海陵反“蚕食”战役中牺牲的100多名烈士。
跟随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张新坤的步伐,沿着山路登顶,石梁河水库的万顷碧波尽收眼底。8月,正值葡萄丰收的时节,山下的村庄里果香四溢,“苏北吐鲁番醉美石梁河”的标语在阳光下闪烁。
然而,东海这片富庶安宁的土地,曾在1942年的秋天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海陵反“蚕食”战役。这场战役,不仅保卫了抗日根据地,更向抗日军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明了敌人是虚弱的,日本侵略者的兵力分散且严重不足,伪军战斗力薄弱且情绪低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蚕食”之困
铁蹄下不屈的脊梁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封锁陇海铁路后,原东海县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1941年8月,铁路以北地区成立海陵县。海陵县南临陇海铁路、东接海州敌占区、西依马陵山、北连山东临沭县和郯城县。1942年的海陵县,正被一张无形的网越收越紧。这片连结华中与山东根据地的纽带,成了日伪“治安强化运动”的眼中钉。
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彭路介绍:“1942年8月,日伪以叛徒杨步仁的伪别动队为主,开始对海陵进行‘扫荡’与‘蚕食’。”日军像贪婪的蚕虫,以“今天占一地,明天夺一城”的战术,从沙河到桃林镇,在两三个月间安设了16个据点,铁丝网与炮楼构成的封锁线,正一点点吞噬着新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彼时的罗庄,还不是如今温泉镇里“古城罗庄”牌楼下的安宁村落。恶绅的庄园里,叛徒李振东带着伪军筑起碉堡,与日军的“堡垒政策”遥相呼应。他们以据点为巢,小股部队时常窜出抢粮抓人。在横沟、韩家湖等地,“防共自卫团”的旗帜下,反动地主强征枪支与壮丁,特务们则利用叛徒与青帮势力,在乡间散布“日军不可战胜”的谣言,甚至试图组织“秘密维持会”,妄图以“以华制华”的毒计瓦解民心。
彭路说:“最艰难的时候,海陵根据地从8个区缩水到仅存1个羽西区和半个末山区。独立旅的战士们在东西15公里、南北25公里的夹缝中辗转,一个月内转移34次。”“糁子煎饼就胡盐”的口粮里,混着枪膛里的硝烟味;“粗布军衣露着肩”的寒夜里,他们仍在草垛间研究夜袭路线。但马陵区的群众把给日军送粮草的扁担藏进地窖,参议员杨凤鸣不惧敌特的“通缉令”,带着乡亲们在夜幕中破坏敌人的碉堡地基———这片土地的骨头,从未被铁蹄压弯。
翻边之战
烽火中的民心向背
1942年10月底,涝枝村的油灯下,八路军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的手指划过地图。窗外,几支小部队正借着月色侦察敌据点,他们带回的情报显示:日伪虽据点密布,但兵力分散,伪军士气低落———这正是罗荣桓“翻边战术”要抓住的要害。
“短短6天时间,16个据点被拔除,600余名伪军被俘,200余敌伪被毙伤。”张新坤是界埃村人,看守磨山烈士陵园已有17年,他自小便听村里的老人讲烈士们的故事,说起海陵反“蚕食”战役,他如数家珍。
(上接第一版)1942年11月,八路军教导2旅第4团第3营、第6团一部和第57军独立旅、友军第111师以及海陵地方武装力量,像一张网,悄然罩向那些罪恶的据点。罗庄的战斗在暮色中打响。11月3日傍晚,教导2旅第4团、第57军独立旅第1团第2营和海陵地方武装的战士们先以政治攻势喊话,却换来了叛徒李振东的嚣张挑衅。战士们推着土炮上前,炸药包在围壕上炸开缺口的瞬间,突击队踩着鹿砦的碎片冲锋,经过7个小时的激战,伪大队长尹玉琢以下60余人缴械投降。
横沟据点的攻克则藏着战术的智慧。11月4日首次攻击未果后,部队连夜调整部署,次日便突破防线,全歼200余名伪军。停埠、东安的敌人望风而逃时,群众中开始流传“111师全来了”“教导2旅全来了,还有骑兵大队、炮兵大队………”的消息,这些虚实交织的舆论,成了比枪炮更有力的武器,让新浦、牛山的敌伪援兵不敢轻举妄动。
韩家湖的炮楼早已化作田埂上的泥土,但那场攻坚战,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11月6日,教导2旅第4团第3营面对四角碉堡、明暗火力点交织的防线,先以炮击打开缺口,又在打援部队击退敌方援军后展开攻心战。团政委吴岱的逼降信穿过硝烟,半小时后,3个炮楼升起白旗,160名伪军走出据点。
海陵军民以“翻边战术”的灵活,打出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11月中旬的祝捷大会上,参议员杨凤鸣胸前的红花与群众送来的猪肉,映照着同一个信念:侵略者可以占领据点,但永远攻克不了人心。
胜利之光
打破神话照亮未来
胜利的喜讯传来,群众杀猪宰羊慰劳子弟兵,《大众日报》专门发表短评庆祝大捷,军民召开盛大祝捷大会,共同见证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此后,海陵军民乘胜扩大战果,开展强大政治攻势,深入敌占区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同时恢复新区工作,奖励反正伪军、镇压汉奸、表彰有功人员,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陵反‘蚕食’战役的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它有力配合了沂蒙军民的反‘扫荡’斗争,成功保卫了海陵和滨海根据地,更重要的是,它以铁的事实证明了日军并非不可战胜。”谈起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东海县党史专家张守忠说。战役中,日伪兵力分散、伪军战斗力薄弱且士气低落的致命弱点暴露无遗,而我军通过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配合、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结合,以迅猛攻势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信心。
磨山烈士陵园的松柏,年轮里记着1942年的硝烟,也记着此后八十余年的变迁。这片曾被碉堡分割的海陵县,如今已是闻名世界的“水晶之都”———亚洲最大的水晶集散中心里,每天有上万名商人穿梭,晶莹的晶体折射着现代商业的繁华。全国70%的穿戴甲产自这里,那些女工指尖流转的亮片,与当年妇女们为部队缝制的布鞋,有着同样细密的匠心。
石梁河镇的夏天,总是被葡萄的甜香浸透。“醉美石梁河”的标语牌旁,果农们忙着将装箱的葡萄搬上货车,他们脚下的土地,正是当年反“蚕食”战役中战士们激战过的地方。磨山山顶眺望石梁河水库,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或许还沉睡着当年的弹壳,但如今更醒目的,是水库滋养出的万亩良田。
磨山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这片烈士长眠的土地上,葡萄藤正把根须扎得更深。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告慰:当年他们用血肉守护的“不让一寸土地沦陷”的誓言,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生长———是水晶的剔透,是葡萄的甘甜,是罗庄村牌楼下乘凉老人脸上舒展的皱纹。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