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进文 史晨)“以往一年要应对几十次检查,准备材料、陪同接待牵扯大量精力。今年以来,只接受了一次联合检查,企业更能专心搞创新、抓生产了。”近日,江苏联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环部经理刘帅的感慨道出了企业对执法环境变化的真切感受。
这场让企业感到高效又贴心的检查,正是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综合查一次”执法改革。今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减少重复检查12710次,降幅达46.59%,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而这一改革经验,此前已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典型案例,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一张清单”划边界
从“多头执法”到“协同共治”
企业轻松感源于对执法痛点的精准破解。长期以来,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监管交叉是困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为啃下这块硬骨头,2022年,我市试点“综合查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综合查一次”工作流程》,让“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美好愿景在港城得以实现。
传统的多部门联合执法,线下协同流程复杂、检查计划整合难、执法随意性大,如何真正实现应合尽合、规范执法?“关键在于转变思维,从‘执法部门视角’转向‘企业需求视角’,用‘一件事’思维系统重构执法流程。”市数据局副局长储嘉祥点明破题关键。
为此,我市创新采用场景化清单管理,科学归类整合原先分散在多个部门、存在交叉重复的检查事项。每次联合检查前,牵头部门都会组织事前协商会议,明确检查内容、时间及流程,并至少提前2天告知企业,做到清单透明、企业知情、执法规范。
截至目前,全市已集成35个市级部门的337项检查事项,梳理形成114个“综合查一次”场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各部门原计划开展4684个常规检查,经机制整合后实际检查任务精简至1827个,重复检查率大幅下降,企业迎检负担显著减轻。
数字赋能强内核
“智慧大脑”让执法更精准
有了制度框架,如何确保执法过程规范、高效、可追溯?数字化手段成为关键支撑。
不久前,市应急局联合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开发区分局对国能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检查。
执法人员抵达后,先用移动终端扫描企业的公安标准地址码,系统自动生成定制化检查清单。执法人员逐项核对、录入结果,全程电子留痕、有据可查。
这一流程的背后是我市“综合查一次”平台“智慧大脑”在运转。平台整合全市场景、事项、对象等八大数据库,实时展示检查进度、参与部门、异常告警等数据,既为执法调度提供精准指引,也有效防范执法偏差和重复安排。
更值得关注的是非现场执法监管的深入推进。市发改委能源处负责人举例:“像全市油气长输管道涉及29个人口密集型高后果区,以往全靠人工巡查,耗时长、漏检风险大,如今依托智能摄像头,系统实时推送定位与风险等级,派警取证、反馈,全程线上闭环处理,AI技术还可自动判别违规类型,既提高了监管精度,又减少了对相关企业的干扰。”
“无事不扰”正向激励
“温度”贯穿监管全程
“真是出乎意料!”连云港鹏辰特种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周锁这样评价最近检查体验,“执法人员不仅带着清单来,检查重点明确,还现场答疑、提供整改建议。事后12345热线还专门回访,请我们评价执法规范性和服务态度。”
在我市,“综合查一次”不仅是监管改革,更成为服务企业的重要载体。海州区不断优化“执法+服务”机制,推行柔性执法,制定企业合规风险指引,通过预警提示、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同时以入企检查为载体,针对性提供合规辅导、风险排查等增值服务。
今年,市开发区进一步试点工贸领域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制度,对AEO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低风险事项免于现场检查,中风险事项显著降低检查频次,用制度杠杆让“无事不扰”成为对守信者的正向激励。
如今,“综合查一次”已成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亮眼名片。其经验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典型经验案例汇编》,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日报等国家及省级媒体多次报道。
正如市数据局局长张孟所说:“执法不是冷冰冰的检查,更要传递城市温度与服务诚意。‘无事不扰’让企业轻装前行,‘无处不在’为发展保驾护航,这正是我们给经营主体最坚实的支撑。”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