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雄
田守尧
(戚跃潇 张南宁 贺龙广 陶俊杰)清晨的黄海之滨,薄雾微散。赣榆区石桥镇小沙村附近的海滩上,潮水刚刚退去,露出湿润的沙滩。三三两两的赶海人提着桶、拿着小耙子,在滩涂上寻觅着蛤蜊和小蟹。海风带着咸腥的气息,远处海鸥鸣叫,一片宁静祥和。
“爸爸,快看,那个高高的石头人是什么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赤脚踩在凉丝丝的海水里,好奇地指着岸边高处矗立的一座气势恢宏的雕塑群。
父亲直起身,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望去。阳光下,“小沙东海战纪念群雕”如同凝固的历史画卷,屹立在碧波荡漾的黄海岸边,与眼前宁静的赶海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父亲牵起女儿的手,走向岸边,声音变得低沉而肃穆:“那是英雄的雕塑,他们叫彭雄、田守尧,还有很多很多勇敢的叔叔阿姨……80多年前,就在这片我们赶海的地方,他们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日本侵略者在海上打了一场非常惨烈的仗……”
1943年3月17日,新四军3师团以上干部及随员一行51人,乘坐木帆船行至赣榆县小沙村东部海面时,遭遇日军巡逻艇。一场实力悬殊的血战骤然爆发。最终,彭雄、田守尧等16位将士壮烈牺牲。烈士长眠于抗日山烈士陵园的第三坡段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中。烈士冢墓碑前,陈毅元帅题词的“浩气长存”和陈士榘上将题写的“英灵千秋”苍劲有力,无声诉说着1943年那场悲壮的海上遭遇战。
烽火淬炼
双星初耀的将才之路
让我们回溯英雄的足迹。
1915年,彭雄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4岁投身红军。年轻的彭雄以勇猛善战著称,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彭猛子”。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任八路军115师686团参谋长,在平型关大战和广阳镇伏击战中身先士卒。1939年沂蒙山区反围剿中,他率部恶战云头山,击退千余日军。1940年任黄河支队长时,单骑白马引开日伪军掩护部队突围,“白马勇士”的威名传遍苏鲁豫皖。1941年5月,彭雄调任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时年仅26岁,已是我军杰出的高级指挥员和军事理论研究者。
同年出生的田守尧,来自安徽省六安市。15岁参加红军,同样历经长征的生死考验。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挺进华北敌后。在著名的平型关大战中,他率领先头部队英勇作战。1940年随黄克诚南下支援新四军,翌年任新四军3师8旅旅长,肩负开辟和巩固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他深谙军民鱼水情,强调“守住民心,就守住了胜利的根本”,积极组织群众。两位年轻的将星,在苏北抗日战场上交相辉映。
黄海绝唱
小沙东的碧血丹心
时间回到1943年春天。中共中央为迎接抗战新形势,指示各根据地“抽调好的真正可靠的高级干部”赴延安学习。新四军第3师决定由师参谋长彭雄任队长、8旅旅长田守尧任副队长,带领51人的精英干部队秘密启程赴延安。
3月16日晚,正值顺风,干部队乘坐一艘木帆船,自老黄河口悄然出发北上,计划在赣榆县柘汪口登陆,再经山东根据地转赴延安。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航程。
然而,天公不作美,3月17日凌晨,在距赣榆县柘汪口仅有35公里时,风突然停了。船停在海面一动不动。大家焦急地等待起风,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风。船老大在晨曦中发现船停在赣榆县秦山岛附近,惊讶地喊道:“不好!参谋长,那是奶奶山,上面有日本人的据点,怎么办?”参谋长彭雄和旅长田守尧当即决定随着退潮,将船退往大海深处,待起风后再启程。
天渐渐亮了,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嗡嗡”声,日军巡逻艇的引擎声由远及近,打破了黎明的寂静。敌艇发现目标后,立即高速逼近,并用机枪猛烈扫射。毫无海上作战经验且基本非武装的干部队,瞬间陷入绝境。
“看来一场血战是避免不了了。”参谋长彭雄沉着果断地命令大家做好战斗准备。他指挥警卫员在船头英勇还击,田守尧在船舱内指挥堵漏,保存力量。木帆船如何敌得过日军的铁甲快艇?子弹像暴雨般倾泻,“船板挡不住日军机枪的射击,船舷被打得弹孔比比皆是,海水顺着弹孔流入船舱。”幸存者、彭雄的夫人吴为真回忆道,“在舱面作战的战友不断伤亡,我身边的海水都是红的!”战斗异常惨烈,从凌晨一直打到下午3点。
激战中,彭雄身中3弹,鲜血染红了甲板。眼见原定登陆点柘汪口尚远,且敌火力封锁严密,彭雄与田守尧当机立断,指挥船只就近靠岸,试图从陆地突围。然而,日军的火力网死死封住了上岸的通道。田守尧和爱人陈洛莲不幸中弹,双双牺牲。彭雄终因失血过多,壮烈殉国,已怀有身孕的彭雄爱人吴为真,被海浪打 倒在海里,她奋力挣扎,向岸边游去。黄昏时分,船上幸存的同志大部分上了岸。牺牲时,彭雄、田守尧年仅28岁。
小沙东海战,一支非武装的干部队,凭借木帆船与日军的机械化巡逻艇血战竟日,毙伤大量日军,并最终使大部分人员成功突围上岸。这场悲壮海战,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视死如归、忠勇报国的崇高气节,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的通知》,彭雄、田守尧两位烈士的名字,镌刻其中。
忠骨归山
抗日山巅的永恒守望
噩耗传回苏北,山河同悲。1943年9月20日,新四军第3师在盐阜区为烈士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亲致悼文,并敬献挽联:“十余年甘苦共尝,患难相处,破浪矢忠贞,遥望云天哭战友;数万里河山犹碎,水火益深,卧薪期素志,誓除寇贼慰英魂。”副师长张爱萍的挽联写道:“追悼彭、田同志,就要学习彭雄同志作战的勇猛精神;就要学习田守尧同志为革命斗争十余年的坚决精神。”字字泣血,表达了战友的无限痛惜和继承遗志的决心。
1944年7月7日,烈士忠骨被隆重迁葬至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彭雄、田守尧等16位新四军将士合葬于第三坡段的烈士冢,海战中牺牲的船上工作人员28人安葬于陵园东南墓群。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举行了盛大的公祭大会。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闻讯题词“浩气长存”;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饱含深情题写“英灵千秋”。这两幅穿越时空的题词,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来者的征程。
历史从未被遗忘。1991年7月,在小沙东海战幸存者登陆处,“小沙东海战纪念地”纪念碑庄严矗立。随后,这里被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沙东小学建成了“小沙东海战纪念室”。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时刻,赣榆区政府在原址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新增了一组震撼人心的大型人物群雕。
如今,带着女儿来到群雕前的父亲,指着雕塑群中坚毅的面孔:“看,那位就是彭雄参谋长,他在船头指挥战斗。”雕塑长9.3米、宽4.6米、高4.45米,53个人物造像按身高约1.9米制作,生动还原了那场海战的壮烈瞬间。它凝固了历史,表达了后人的无限缅怀。
历史的回响,也激荡在年轻一代的心中。不久前,连云港市石桥中心小学的师生们整齐列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赣榆区石桥镇的小沙东海战纪念碑前。面朝大海,纪念碑巍然矗立。“当老师讲到烈士们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时,我很难过。”五年级学生姜献激动地说,“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一定要传承这种爱国精神,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带队教师董玲铃表示:“每年清明和抗战胜利纪念日,我们都会组织红色教育活动。今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站在纪念碑前,更能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火种传递给下一代。”
小沙东的波涛,日夜冲刷着海岸,也冲刷着历史的记忆;抗日山的松涛,岁岁吟唱着不变的英雄赞歌。彭雄、田守尧与14位战友并未远去,他们的精魂,已融入脚下这片热血浇灌的土地,化作支撑民族脊梁的不朽基石,凝望着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并终将日益强大的壮丽海疆与山河。清明雨落,山花烂漫,烈士冢前,那句箴言在松柏间铮铮回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