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智取赣榆城 抗日烽火中的传奇之战


​(□ 魏吉珂 徐静)“在否认历史的声音仍存的今天,《南京照相馆》告诉年轻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守护者。”8月12日,赣榆区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尹士洁,向我们念起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一条热评,目光炯炯。“杨斯德将军生前的一次采访,就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力量。”

尹士洁提到的杨斯德将军,是赣榆战役的亲历者与策划者之一。这位原赣榆县委敌工部长、开国少将,在2000年前后的一次访谈中,深情回顾了1943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智取,这场传奇之战有两大制胜关键,那就是“计赚城门”的胆略与“三弹定乾坤”的智慧。

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夺城门

如今的赣马高级中学校园内,经过修缮的文峰塔静静矗立。八十多年前,它曾是伪军盘踞赣榆城(今赣马镇)的瞭望哨。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县城,当年却是日军固守新浦、海州的关键前哨。高达十多米的砖墙、五六米深的水壕、星罗棋布的碉堡,让这里易守难攻,驻守着伪军李亚藩旅2000余人及保安部队。

1943年11月,日伪军正对鲁中沂蒙山区展开残酷“扫荡”。18日,日军锋芒转向清河区。伪旅长李亚藩奉日军之命,企图“扫荡”滨海,打通海青公路。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当机立断:先发制人,攻克赣榆,打乱敌方部署!

“杨将军回忆时,特别提到了对伪军内部矛盾的精准把握。”尹士洁说。伪71旅内部派系林立,尤其两个团长矛盾尖锐。八路军早已争取到伪141团团长黄胜春在攻城时保持中立。更关键的是,该团副官刘连城是潜伏的“内线”。正是他,自告奋勇承担了最危险的任务———骗开城门。

1943年11月19日,夜里9点。赣榆城东北门外,夜色如墨。

刘连城带着6个人出现了。工兵郝凤双、任发明、孙宏世肩扛着伪装成粮食的炸药袋,侦察班长刘国荣、战士法克明紧随其后,一行人装扮成下乡“催粮”归来的伪军。他们沉着地向紧闭的城门走去。

与此同时,符竹庭政委和著名战斗英雄、第2连连长何万祥,带领着突击排,屏息潜伏在城东北角的竹林阴影里,紧盯着城门方向。

城楼上的伪军哨兵探出头询问。刘连城用熟悉的乡音和伪军副官的身份从容应答。城门在“自己人”的呼唤下,“吱呀”一声打开了!刘连城立即发出信号。

刹那间,埋伏在侧的突击队员如猛虎出闸!在何万祥的带领下,他们闪电般冲入城门,与早已潜伏在城楼上的地下工作者徐忠信里应外合。后续部队潮水般涌入,瞬间俘虏了城楼上睡梦中的百余名伪军。坚固的赣榆城防,被这巧妙的一“点”,瞬间瓦解!

军政并举三发炮弹定乾坤

主力部队进城后,迅速按计划展开。

第6团干净利落地歼灭了文峰塔守敌,扫除了前进障碍。伪141团果然如密约般按兵不动。攻城部队锋芒直指顽抗的伪142团、旅部及保安部队。激烈的巷战与肉搏在城中爆发,伪军反扑被粉碎,死伤惨重。至午夜,第6团已控制城墙,将残敌压缩至城中心由碉堡群组成的旅部核心工事。伪旅长李亚藩龟缩在三层高的中心炮楼内,妄图凭借坚固工事,固守待援。

然而,李亚藩的希望很快破灭。20日拂晓和下午,从青口方向赶来的两批日伪援军,均被负责打援的第23团3营顽强阻击于三里庙一带,寸步难行。

阻援的捷报极大鼓舞了攻城部队的士气。

强攻核心碉堡的战斗打响了。

机枪、手炮、迫击炮集中火力猛轰。但中心炮楼异常坚固,李亚藩负隅顽抗。

强攻代价太大,陈士榘、符竹庭决定军政并举,一面写信劝降,一面祭出“王牌”———山东军区司令罗荣桓特批的三发珍贵的“九二”步兵炮炮弹!

第一封信送去,石沉大海。指挥员果断下令:“开炮!”第一发炮弹精准地从炮楼窗口射入,猛烈爆炸,十多名伪军应声倒下,楼板燃起大火。炮击的同时,强大的政治攻势展开,限敌5分钟内派人谈判,否则继续炮击!

5分钟过去,毫无动静。第二炮呼啸而出,击中炮楼半腰。烈焰浓烟中,伪军鬼哭狼嚎,一片混乱。碉堡上终于颤巍巍地伸出了一面小白旗———要求停火谈判!

攻城部队勒令李亚藩3分钟内亲自出面。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死到临头的李亚藩仍在犹豫。3分钟到!指挥员毫不犹豫,命令打出最后一发炮弹。

杨将军在1959年所作的《巧取赣榆城》诗中描述的“敌酋乖做白旗人”中写道,第三炮不偏不倚,于后院中心炸响!惨叫声、哭喊声瞬间淹没了碉堡群。“杨将军描述那一刻,说里面‘像炸了锅一样’。”尹士洁复述着将军的回忆。

伪141团团长黄胜春趁机力劝,李亚藩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下午3时,伪旅长李亚藩、团长张星三面如死灰,率残部走出炮楼,缴械投降!被日伪蹂躏五年之久的赣榆县城,宣告解放!杨将军诗中那面“红旗”,终于骄傲地插上了城楼。

胜利收官红色传承映今朝

赣榆战役,历时不到20小时,完美印证了杨将军诗中“红旗插到城楼上,赣榆人民庆解放”的胜利场景。八路军以仅牺牲3人、负伤37人的极小代价,全歼伪军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战斗结束后,抗日军民乘胜追击,至22日,一举拔除县城周围13个伪军据点。

这场“里应外合”“军政并举”的经典之战,轰动全国。延安《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均在头版盛赞其为“敌后克城范例”与“山东第二次大捷”。它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图谋,极大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信心,完美实践了“争取俘虏、镇压汉奸、巩固根据地”的策略。其精妙的战术组织(先发制人、利用矛盾、里应外合、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紧密结合)和辉煌战绩,被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作为经典战例永载史册。

硝烟早已散尽,传奇永驻心间。在当年八路军攻入的东北门附近,如今的赣马高级中学校园里,赣榆战役纪念馆庄严肃穆。纪念馆外,一门按1:1比例还原的“九二”步兵炮静静陈列,诉说着当年“三弹定乾坤”的传奇。今年7月,中将、国防大学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李殿仁一行16人曾专程来此参观。

“学校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赣马高级中学档案馆馆长邹宇告诉笔者。每周五下午,纪念馆向学生开放。在文峰塔下,在纪念馆内,思政课老师们带领学生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学生们会模拟战役情景,从纪念地‘攻向’纪念馆三楼,‘夺取’胜利的红旗。”邹宇说,这种沉浸式的实境课堂,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受红色文化熏陶,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在高考时选择报考军校,参军报国。”邹宇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杨将军因病于2018年9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赣榆战役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又走了一位。”走出纪念馆,尹士洁再次提及杨斯德将军和那条关于守护历史的影评。“逝者已去,历史长存。将军走了,但他的回忆、他的诗篇,还有这座纪念馆、这门炮、这些传承的故事,都在证明,历史不会被磨灭。我们既是寻找者、讲述者,更应是坚定的守护者。”历史的回音,在赣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依然清晰而有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