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被治愈的治愈者 那些藏在“收藏夹”里的双向温暖


(王进文 吕静媛 孙利 周思月)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医生是手持听诊器的“拯救者”,冷静、强大,为患者驱散病痛。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被他们治愈的生命,也曾悄悄治愈过他们——或许是一句笨拙的安慰、一张歪斜的画,或是凌晨5时患者捧来的一碗热粥。这个医师节,我们走近医生的“秘密收藏夹”,探寻那些双向奔赴的温暖瞬间。


一双针织拖鞋

针脚里的信任



  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国凤的柜子里,放着一双彩线编织的拖鞋。鞋面上的花纹不算精致,却被她珍藏了数年,视若珍宝。

  那是一个清晨,诊室门被轻轻推开。一名中年妇女拎着布袋走进来,局促地搓着手,从里面拿出一双拖鞋:“王主任,我从赣榆赶来的。这是我自己织的,您别嫌弃……谢谢您这些年对我父亲的照顾。他前阵子突发脑血管病,走了。”

  中年妇女口中的“父亲”,是70多岁的徐大爷。作为糖尿病足患者,徐大爷曾多次住院,因儿女工作忙,路又远,平时全靠老伴照料。“老人年纪大,行动不便,我们医护人员就多搭把手。”王国凤记得,那些日子里,护士们轮流帮老人打热水、翻身拍背;逢年过节,科室里会凑钱买牛奶、水果;老人过生日那天,大家还悄悄订了个小蛋糕,插着蜡烛围在病床前唱生日歌。

  那段时光,医患一起对抗病魔。看着老人从卧床不起到能扶着墙慢慢走,最后保住双脚健康出院,王国凤觉得,那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的成就。

  徐大爷去世后,王国凤难过了好几天。她对着那双拖鞋发呆,也更深刻地明白了作为医生的责任:“治糖尿病足,不只是保住双脚那么简单。患者的全身血管健康、心脑功能,甚至生活质量,都是我们要守护的。”后来,该院专门建立了“糖尿病足中心”,以内分泌科为主,联合创伤外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烧伤整形科、中医科、药学部等共同管理糖尿病足患者,实现一站式诊疗。

  不久前,王国凤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人是曾被糖尿病足缠磨得连走路都打颤的患者。此刻她站在公园的阳光下,手里拽着风筝线,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配文写着:“感谢医生给了我重新奔跑的机会,我又能享受生活了。”

  王国凤盯着照片看了很久,低头瞥见柜子里的拖鞋,轻声说:“治好一个病人,不只是让他(她)重新站起来,更是让他(她)能牵着风筝线,稳稳当当地走得更远。”


一句“安心活着的底气”

“最后十米”的守护



  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吴明亮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画面里,他正站在老旧的木桌前,给一位老人换药,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洒在他的身上。这是患者家属定格的瞬间。

  前不久的一个清晨,吴明亮接到一通电话,老人的声音带着哭腔:“吴医生,我们实在没办法了……”

  电话那头是王老先生的老伴。原来,王老先生是在南京做的主动脉夹层手术,按照约定该返院复查了,可往返南京、连云港处理伤口和检查化验属实不便,花费也高,再加上高龄、术后虚弱、家住老旧小区没有电梯——这些现实问题像一道道枷锁,将老人困在家中。

  “别担心,我们上门来。”吴明亮放下电话,和主任、护士长商量了一下,便和护理团队带着器械,按照预定的时间、地点驱车前往王老先生的家。

  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时,吴明亮心里一揪。老先生靠在沙发上,脸色苍白,眉头紧锁。大家迅速搭建起一个临时“无菌操作台”,护士轻柔地为老人消毒、换药,吴明亮则仔细评估老人的心脏功能与伤口愈合情况。便携式心电图机嗡嗡作响,血样被小心采集后放入冷链箱,准备送回医院检验。

  “真没想到……你们能跑一趟。”王老先生的声音发颤,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一旁的老伴拉着吴明亮的手,眼泪掉了下来:“你们带来的不只是换药,是我们能安心活着的底气。”

  吴明亮见过太多手术台上的惊心动魄,却在这句朴实的话里,摸到了医学最软的温度。吴明亮说:“从手术室到患者家中,这‘最后十米’的路,我们愿意一遍遍走,因为那里有等待的心跳,有需要被焐热的希望。”


一张没有落款的卡片

陀螺转动的意义



  市妇幼保健院产科MICU(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莫应萍的文件夹里,夹着一张浅粉色的卡片。上面没有署名,只有一行字:“一位您曾经帮助过的宝妈。”那是多年前的“三八”妇女节,快递员捧着一束鲜花送到门诊大厅,卡片就别在花束上。

  产科的日子,从来都是被切割成碎片的。刚救治了大出血的产妇,产房的呼叫铃又响了;凌晨3时啃着冷掉的盒饭,急诊电话里传来“孕32周破水”的呼救。他们的工作就是守着产妇和孩子,既得有体力,又得特别细心。“但当产妇攥着你的手说‘谢谢你’,之前受的累好像一下子就没了。”莫应萍说。

  再强的人,也有被按下暂停键的时刻。一次骨折后,莫应萍在家休养了40天。她躺在家里,不想接电话,不想交流,连女儿都察觉出不对劲:“妈,你那么阳光的人,怎么突然就‘蔫’了?”“大概平时像个陀螺转个不停,突然被按住了吧。”莫应萍心里空落落的,这时才发现,那些与患者并肩作战的日子,早已成了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重新穿上白大褂那天,女儿打视频电话过来,突然笑了:“妈,你肯定上班了。说话都有劲了,眼睛里有光了。背后那束花,是患者送的吧?”莫应萍回头看了看窗台上的向日葵,嗯了一声,对着屏幕感叹:“我们为患者治愈伤痛,有时何尝不是患者又治愈了我们,给了我们力量。”

  在产科这个见证太多生命重量的地方,这样的治愈时刻从不稀缺。曾经,有一名孕妇孕检“胎儿脑积水”,莫应萍正琢磨着怎么开口,孕妇却说:“医生,您帮我问问,连云港能捐器官吗?” 她轻轻摸着肚子,声音很轻却很坚定,“我想生下孩子,让他来世上走一遭,就算留不住,也能帮到别人。”

  那天,莫应萍走出病房时,朝阳正斜斜地穿过走廊。或许,生命的意义从来都不只在于长度,更在于那些交织其中的勇气与善意——是医生拼尽全力的守护,是患者绝境中不灭的希望,也是一张卡片、一声问候里藏着的,跨越了病痛的温柔。


这些藏在柜子里、手机里、文件夹里的物件,悄悄抚平了医生们的疲惫与焦虑。就像一位老医生说的:“我们治的是病,救的是命,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从来都是那些藏在病历外的热乎气。”

这个医师节,或许我们可以对身边的医生说一句:谢谢你曾为我们拼过命,也请你好好照顾自己,因为你们值得被温柔以待。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