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出身红色家庭 12岁参加革命 朱平凡:抗战队伍中的“娃娃”宣传兵


朱平凡,籍贯山东枣庄,1926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山东峄县县委宣传队、115师战地剧社从事宣传工作。离休前担任东海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


(□ 庄婷婷 郑非凡 靳春强 徐兴亮在东海县,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岁月的痕迹爬满他的面庞,却掩不住眼中熠熠生辉的光芒。他叫朱平凡,抗战历史的见证者。当他轻轻哼起那首《八一起义民间小调》,“手榴弹、机关枪,八一天那一亮,百姓到现场,原来是共产党发动了起义……”熟悉的旋律瞬间将时光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走进朱平凡的家,客厅正中央悬挂的鲜红标牌格外醒目———“老干部家庭党支部”,这是东海县唯一的家庭党支部。出生于1926年的朱老,如今已百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当话题触及“抗战宣传”,老人瞬间挺直了腰杆,仿佛重回峥嵘岁月:“我12岁就参加革命,那时扛不动枪,但能扛起唤醒人心的担子!”

烽火传家

革命意志的延续

朱平凡的革命之路深受父亲朱道南的深刻影响。朱道南,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首任政委,曾担任峄县县长。在山东鲁南抗日根据地,他率领部队英勇抗击日寇,极大鼓舞了峄县地区军民的抗战士气。

运河支队开辟了新四军通往延安的华中重要通道,成功护送了多名新四军干部。1943年寒冬,他们护送陈毅穿越封锁线抵达微山湖。面对苍茫湖景,陈毅挥毫写下:“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这支被赞誉为“敢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队伍,曾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电影《大浪淘沙》正是根据朱道南的回忆录改编。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与抗日热潮的感召下,革命的种子在年幼的朱平凡心中早早萌芽。1939年1月,刚满12岁的他成为鲁南特委青年培训班里最年幼的学员。他站在队列里,棉袄袖口露出冻红的手腕,昂首立誓:“我要像八路军战士那样,让鬼子睡不着觉!”

以歌为戈

硝烟中的“娃娃宣传队”

1939年7月,峄县县委抗日宣传队多了个小小的身影———朱平凡随队穿梭在一个个硝烟弥漫的村庄。宣传队的条件异常艰苦,队员们吃的是百姓派的“摊子饭”,朱平凡解释:“就是百姓家每家出些吃的,大家凑在一起吃,虽然简单,但充满了温暖。”

尽管艰难,宣传队的演出从未间断,根据地几乎每晚都有他们自编自导的节目。朱平凡常在剧中扮演放羊娃,唱道:“我小子性喜羊,每天早上去放羊……放羊不忘打东洋……”当地百姓因此亲切地称他为“小放羊”。

1940年,朱平凡进入115师政治部战士剧社,继续宣传工作。这支百余人的队伍大多是“娃娃兵”,而领导、骨干甚至炊事员、马夫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的坚韧深深鼓舞着朱平凡。这支仅有一只口琴作道具的“娃娃宣传队”,在鲁南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动员参军支前的重要使命。

朱老清晰记得1940年那个刺骨寒冬:“12月,每人发两大尺蓝土布,二斤半羊毛。可那土布洞大,行动起来羊毛就蹿出来了,同志们都开玩笑说我像‘白毛女’。到春天把羊毛取出来称一称,只剩下四两了。”平时没有粮食的时候,他们就以花生秧子、地瓜叶充饥。即便如此,大家依然情绪高涨,奔波于各地演出,传递着抗战的信念和力量。

火线穿行

奔走他乡间九死一生

抗日战争期间,朱平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幼时体弱的他,13岁患上严重对口疮,后又染上疟疾。“每隔几天就得拖着虚弱的身体,走三、四公里的路到师部医院换药。”他回忆,由于长期疟疾不愈,日寇又即将发动大扫荡,上级无奈决定送朱平凡去地方养病,一路上他要穿越枪林弹雨的敌战区,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1942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去看望在抗日小学念书的二弟,途中在老乡家中借宿时突遭日伪军搜查。他急中生智假装卧病在床,老乡家的大娘紧紧护住:“老总,这是我的孩子,你看病成这样了,千万别吓着他。”敌人盘问三遍后悻悻而去,事后得知真相的敌人懊悔不已:“漏了条大鱼,没逮住峄县县长的儿子!”

同年,日寇围剿微山湖,朱平凡随大伯一家上船避难。日寇乘汽艇在湖上搜捕,“干粮很快吃完,只能扒藕、到鸭圈摸鸭蛋。”他们在湖上艰难躲藏了七天。

最危险的一次,朱平凡被抓进了宪兵队,“他们看我小,穿得破破烂烂,也没当回事,就关在办公室。”朱平凡比划着当年的机敏,“我说要上厕所,找机会就跑了。”

新中国成立后,朱平凡先后在丰县和东海县任职。50多人的大家庭中,大部分都是党员。回望一生,朱老坦言:“我对我的人生很满意,小时候讨过饭,战争年代没倒在枪林弹雨中,现在一家人和和睦睦。”

朱平凡的故事,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他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抗战精神的伟大———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