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华 刘静 辛玲)走进江苏联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中控室,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球化炉温度曲线平稳延伸,AGV小车沿着预定路线穿梭送料,各项监测数值稳稳保持在安全阈值内。操作员轻点鼠标,一条包装指令瞬间传递到车间———几公里外的无人生产线立即响应,机械臂精准抓取吨袋,激光扫码、自动缝合一气呵成。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材料”供应商,联瑞新材曾面临传统生产的共性难题:信息孤岛、数据分散、设备协同性差。市场竞争不等人,客户要的规格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严,不搞智能化,迟早要掉队。联瑞新材打造了覆盖21个智能化场景的“全链数字化智能工厂”,一场“数字转型”悄然改变着每一袋硅微粉的生产轨迹。
过去的生产车间,设备数据各自为政。采购的球磨机没有开放接口,工艺参数靠人工记录;质量追溯需要翻查成堆单据。针对痛点,联瑞新材以SA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系统为核心搭建“数字基座”,贯通研发、生产、物流等13个环节。在质量管控场景,工人只需扫描产品条码,系统即刻调取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全流程质量数据。这套QMS(质量管理系统)与SAP集成的追溯系统,推动产品不良率锐减。
在智能仓储区,当系统发出指令,堆垛机如灵巧的手指,从3456个库位中精准抓取托盘。AGV小车根据系统调度的最优路径,将硅微粉原料送至球化车间。而在包装工段,全自动生产线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动态调整灌装参数,加工效率提升5%。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人力配置上:单条产线操作员从3人减至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这场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有些老设备没有数据接口,没法联网采集数据,企业只好重新和供应商谈判,要求开放接口;不同系统来自不同厂家,集成时像“搭积木”一样难,最后请了专业咨询机构才理顺。现在他们常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同行,还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想让更多企业少走弯路。
从人工盯表到数据驱动,从经验决策到智能协同,联瑞新材的实践证明:制造业的升级,从来不只是添几台机器、装几个软件,而是用数字技术重新定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小小的硅微粉里,藏着的正是中国制造向“智造”跨越的密码。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