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张南宁 董自强)8月14日,连云港市抗日山小学师生来到抗日山烈士陵园,开展“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孩子们手持朱笔,开始了一场特殊的“对话”———用指尖的温度,唤醒沉睡的英雄之名。
上午的陵园格外肃穆,细雨落在孩子们的校服上,小学生陈奕欣捏着笔的手微微用力,朱漆在笔尖凝成一点红。“老师说,这些名字背后都是保护我们的英雄。”她屏息盯着碑上凹陷的笔画,笔尖轻轻游走,像在抚摸一段滚烫的历史。颜料在指尖晕开,红得像从未冷却的热血,顺着石碑的纹路缓缓流淌。
孩子们小心翼翼,生怕把笔画描出了界。一笔横,是战士们坚守阵地的脊梁;一竖撇,是冲锋时扬起的衣襟。孩子们的睫毛上挂着雨珠,专注的眼神里,那些原本陌生的名字慢慢变得鲜活:他们或许是爱笑的哥哥,或许是会讲故事的叔叔,却都在最危险的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
“描红不是涂颜色,是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名字不是刻在石头上的符号,是真真切切为我们拼过命的人。”教师郑笃宝站在雨里,看着孩子们沾满朱漆的指尖,声音里带着暖意。当“革命烈士之墓”几个字在红色映衬下愈发庄重,当一个个名字从模糊变得鲜亮,孩子们的心里好像也亮起了一盏灯。
烈士纪念馆里的光影还在眼前流转:泛黄照片里战士们带着硝烟的笑容,锈迹斑斑的步枪上仿佛还留着紧握的力度,讲解员说的小沙东海战里,战船在炮火中穿行;青口十八勇士死守阵地,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这些故事像种子,在孩子们心里发了芽。
“他们明明也会疼,却还是往前冲。”钟毅描完最后一笔,边端详边说,“现在的安稳日子,都是他们用命换来的。我们把名字描亮,就是告诉他们,我们记得。”
雨停时,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刚描完的碑文上。孩子们望着这些被自己亲手“唤醒”的名字,忽然觉得脚下的土地格外踏实———80年前,英雄们用血肉守护这片土地;80年后,他们用稚嫩的双手接过这份传承。
在赣榆大地上,这样的红色接力从未停歇。“清明祭英烈”的白花,“实境课堂”的故事,“时空照相馆”里与先烈的“重逢”,都在让红色基因悄悄融入少年的血脉。而今天,抗日山上的这抹红,正是最生动的注脚:英雄的名字会被岁月打磨,但只要有人记得、有人传承,那精神就永远鲜活。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