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浩学 司伟) 地球上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脉——抗日山,位于我市赣榆区西部的苏鲁交界处,是新中国成立前兴建的全国第一座“抗日烈士陵园”。1941年至1944年间,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和滨海地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赣榆境内的马鞍山上兴建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等纪念建筑物,1944年7月7日陵园初建成功时将“马鞍山”更名为“抗日山”。陵园内先后建有1638座抗日烈士墓,安葬1800多位抗日烈士的忠骨,铭刻3576位抗日烈士的英名。该陵园成为苏鲁两省名闻遐迩的红色革命胜地。因此,位于抗日山下的苏北革命老区赣榆区抗战老兵甚多,直到80年后的今天仍尚有百岁抗战老兵八名。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聚焦这些人民英雄、国家功臣。
八十年前,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如今,岁月流转,当年意气风发的抗战英雄已至暮年。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们的讲述里,依然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今日发布这些抗战老兵的肖像,既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抗战老兵们最崇高的敬意。
每一幅肖像,都定格了抗战老兵的音容笑貌,他们虽已面容沧桑,垂垂老矣,但那股子精气神仍依稀可见。他们的精神和肢体的创伤,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这组肖像的背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所谓英雄,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作出不平凡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永远值得被敬仰。
我们为老兵留影,不只是定格容颜,更是捕捉民族的精神密码。当和平年代的阳光洒满窗棂,这些面孔提醒着我们:哪有岁月静好?是有人驱赶豺狼虎豹。愿这些肖像成为民族的不灭灵魂,让抗争的勇气、团结的力量,永远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流淌。
目睹着这组肖像,仿佛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一张张饱经沧桑却又坚毅不屈的面孔,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从中看到了老兵们对祖国的忠诚,对和平的向往,对战斗和胜利的执着与追求。
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让我们以抗战老兵为榜样,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励志传承,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1945年4月入伍的106岁的抗战老兵赣榆区黑林镇南康邑村王文彬正在讲述当年打日本鬼子的故事
1944年入伍的96岁的抗战老兵陈接才在赣榆区城西镇西朱堵村家中颐养天年
1945年2月入伍的98岁抗战老兵赣榆区金山镇佃马场村韦世记僵硬的手臂依然划出标准的角度,这个久违了的军礼却来得如此麻利。
1944年入伍的96岁抗战老兵宋永根在赣榆区班庄镇古城村家中高兴的接受采访
当讲述战友牺牲的情景时赣榆区墩尚镇青园村98岁的抗战老兵胡龙胜悲痛欲绝情绪失控
1945年2月入伍的97岁的抗战老兵李传良在赣榆区青口镇东南庄社区家中颐养天年
1945年8月入伍的93岁抗战老兵青口镇黄海社区钱兴富正在赣榆区中医医院疗养
1943年10月入伍的101岁抗战老兵赣榆区二工局离休干部梁培强正在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