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中午时分,笔者一行来到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镇小沙村东侧,只见小沙东海战纪念碑宛如一艘航船,即将破浪远航,中间的碑石就像高耸的船帆,战士紧紧围绕碑石,他们手持驳壳枪、手榴弹等武器,面容坚毅地迎向敌人。初次来这里赶海的市民被这座纪念碑吸引,驻足阅读纪念碑记,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远眺黄海,曾经历海战的海域已成为人们劳动致富的“土地”。“现在村民正在培育紫菜苗,这些紫菜苗将在10月份转移到海上养殖,冬天就可以收获,这是我们村的重要产业。”小沙村党总支书记王兵江介绍。小沙村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村里去年开始道路硬化,全村将在今年铺上崭新的水泥路。
精心谋划 以海路到达根据地
“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但呼喊的声音却越来越响:同志们,冲啊,冲到岸边就是胜利……”九里中心小学,“五老”辅导员王从广在暑假前最后一节课向三年级的学生们讲述起小沙东海战的故事。王从广是小沙村村民,同时也是有着30年教龄的“五老”辅导员,他曾从这场战役的见证者那里第一次听说小沙东海战,也在工作中不断了解这段历史,更无数次向人们讲述起这场战役。
时间回溯到1942年,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中共中央指示各抗日根据地“一面支持斗争,一面保存干部”“抽调好的真正可靠的高级干部送延安学习深造”。根据中央通知精神,位于江苏盐阜区的新四军3师选拔精英组成干部队伍,赴延安学习。干部队伍由师参谋长彭雄任队长、8旅旅长田守尧为副队长、8旅政治部主任张池明为党支部书记。
1943年初,干部队伍尚未出发,盐阜区的日军“大扫荡”便已开始。计划的行进路线是渡过废黄河,跨过陇海线,经山东,最终抵达延安。“但后方盐阜区有日军‘驻剿’,前方又有连云港日军封锁,干部队伍放弃原本的陆上行进路线,最终决定走海路:由盐城五垛口出发,登陆山东滨海区抗日根据地赣榆县柘汪口,再转道赴延安。”王从广介绍。
3月16日傍晚,干部队伍全部化装成商人和水手船工,带着驳壳枪等轻武器,登上一条伪装成商船的木帆船。趁着夜色,朝目的地航行。
在第二天凌晨,船停在了秦山岛以南约5公里处,经验丰富的船老大在晨曦中发现,北边的岚山头和南边的连云港都有日军据点,处境十分危险。
正在此时,远处传来引擎的嗡嗡声,前方一个小黑点快速驶来,正是日本的巡逻艇!
当战则战 海上突发激战
虽然干部队伍成员已伪装成商人,但船上有随行女干部,且只有手枪、手榴弹等武器,最好的办法是不让日本人上船。在日军靠近的极短时间内,队长彭雄已经做好安排,全员准备迎接一场恶战。
随着巡逻艇向木帆船飞速驶来,日军示意落帆停船,要求上船检查。化装成船老大的程世清将一只拉出导火索的手榴弹藏在袖筒里,走向船头。日军小队长带着翻译跳上帆船,程世清趁其立足未稳,一步冲上去,奋力一推,将两人推落海中,随手将手榴弹甩向日军巡逻艇。刹那间,木船前中后舱的队员一齐向日艇开火。日军遭到突然打击,又失去指挥官,顿时乱作一团,驾艇逃窜。
日军逃出三四百米远后,发现船上没有机枪和步枪,打不着他们,便驾驶着巡逻艇围着木船不停扫射。“当时枪林弹雨,子弹穿透船板,很多人因此中弹,海水也不停地往船舱里渗。队长彭雄指示各舱战士珍惜子弹,一定要等日本人靠近了再打。”王从广说。
笨重原始的木帆船对战灵活机动的铁皮船,手枪手榴弹对战机枪。面对困境,新四军战士英勇无畏,当战则战,多次将企图靠近的巡逻艇打退。阻击过程中,我军遭受了巨大伤亡,彭雄胸部中弹,受了重伤,晕倒在前舱,田守尧继续指挥战斗。
太阳偏西时,巡逻艇上的日军和汉奸死的死伤的伤,仓皇逃走了。此时,海上起风了。可船老大已牺牲,仅存的水手小张也负伤不能动弹。干部队伍在小张的指导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篷帆扯起,帆船继续航行。
然而,从连云港方向又驶来3艘敌人的巡逻艇,急速向我军追来。田守尧继续组织反击,敌人的巡逻艇紧紧追随,边追边开枪。
王从广从小就听大伯父王祥林讲述岸边激战的故事:“当时大伯父正在岸边挖沟,引海水晒盐,目睹了此次作战。他在东南方向,远远看到几个黑点——1艘木帆船被3艘日军巡逻艇追击,木帆船上的人以巨大的桅杆和船板为掩护,朝日军还击。帆船一直朝岸边靠近,最终在水深约2米处搁浅。”王从广记得,大伯父每每谈起此事总充满遗憾,那时候小沙村属于游击区,村里没有一条船,根本无法接应新四军战士。
帆船搁浅,再难行进。田守尧下令战士们下船,泅水登岸:没有负伤的同志跳入海中,向岸边游去;负伤的和不会水的同志扶着船,在会水的同志帮助下,吃力地向岸边划去。
见新四军要登岸,日军集中火力封锁上岸去路,不断有人负伤倒下。走在最前面的田守尧和爱人陈洛莲不幸负伤,被海浪卷入暗流,光荣牺牲。黄昏时分,船上幸存的同志大部分上了岸。小沙村村民自发卸下门板作为担架,收集从海上漂来的战士遗体。
“这一战打了七个小时,三个回合,彻底打退第一次进攻的巡逻艇,吓得增援的3艘日军巡逻艇也不敢靠近,只敢远距离射击。我说,这是历史上海战中罕见的奇迹!”2001年,此次作战的幸存者、彭雄的妻子吴为真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传承希望 大海见证着勇气
在抗日山烈士陵园,有一个看似普通的篮筐——这是彭雄参谋长的儿子彭小雄睡过的摇篮。2001年10月,吴为真将它赠予抗日山革命烈士陵园,同时捐赠的还有彭雄烈士生前用过的马搭和干粮袋。
小沙东海战中,怀孕的吴为真也在这艘木帆船上,经历激战幸存下来后,生下了彭雄的遗腹子彭小雄。吴为真曾在采访中回忆:“彭雄问‘同志们是否都安全’,我说战友们都已登岸。他又问‘你腹中两个月的胎儿怎么样了’,我那时怀的正是彭小雄。他说‘要把他养好、教育好,将来长大了给爸爸复仇’。”身负重伤的彭雄始终记挂着一同作战的战士,最终因失血过多牺牲。
干部队伍登陆后,烈士遗体由赣榆县芦阳区中队和群众护送至白石头村西北、新宅子东南角,择地暂时安葬。几天后,在海里牺牲的几位同志的遗体被潮水推送到岸边,芦阳区公所派人将这些遗体护送到石桥家庙,装殓后临时安葬在石桥村西北角的山坡上。小沙东海战发生20多天后,芦阳区的抗日军民用牛车将两处烈士的遗体迁移到抗日山——其中28名船工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墓群中,彭雄、田守尧等16名指战员的遗体长眠在圆形的烈士冢内。
走在抗日山的台阶上,两旁青松翠柏挺拔如初。行至第三坡段,有一座三联碑矗立在此:中碑碑文为“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东碑是时任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所书的“浩气长存”,西碑是时任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所书的“英灵千秋”。人们从未忘记这段历史:从那以后,每年有近80万干部群众来到抗日山凭吊忠魂。每至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小沙村附近的九里中心小学和石桥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也会来到小沙东海战纪念碑前,为牺牲的战士献上鲜花。
小沙东海战,这场悲壮的海上遭遇战,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谱写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海浪会冲淡血迹,但冲不淡民族的记忆;硝烟会散尽,但散不去英雄的魂魄。新一代的传承者们,正带着这份勇毅,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向海而生,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激荡在黄海之滨。(张灿 马爽 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