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物志| 周海霞:守护青山绿水的生态卫士


记者  张文华  通讯员 殷开军在灌南县,每周六下午3点,硕项湖西湖总是准时汇聚起一群“红马甲”。领头人周海霞抬眼望了望天色,果断决定:“今天天热,咱们就在西湖树荫下开展活动。”话音刚落,志愿者们便熟练地拿起夹子、拎起袋子,分散着走进林间。泥泞的湖岸边,周海霞和几位志愿者奋力拖拽着一个泡得发黑、缠满水草和淤泥的庞然大物———一条长达10米的非法地笼网。汗珠顺着脸颊滚落,手臂因持续用力而微微颤抖,她的眼神却始终专注,坚定地说:“拉上来,它就再也伤不了湖里的鱼了。”这一幕,正是周海霞环保之路的缩影。

荒山湖畔 躬身践行

2019年初春,山东一座荒山上,周海霞带着读书会40多个家庭的孩子踏青。期待中的鸟语花香被刺眼的景象取代:废弃塑料袋挂在枯枝上随风飘荡,食品包装、饮料瓶散落得遍地都是。“妈妈,山怎么是脏的?”孩子稚嫩的声音像针扎在她心上。没有犹豫,她弯腰捡起第一个瓶子:“来,我们帮大山洗澡。”那天,孩子们小小的身影在荒芜的山坡上移动,一颗守护生态的种子,伴着汗水和泥土的气息,悄然在他们心中埋下。

这颗种子在2019年7月的硕项湖边破土而出。偶然撞见一群“红马甲”在清理垃圾,她二话不说便加入其中,成为灌南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分会的一员。起初,她也曾疑惑:“捡个瓶子真的有用吗?”直到参与“保护饮用水”行动,目睹清澈湖水下暗藏的烟蒂、瓶盖,她才真切领悟:所谓环保,就是千万个“弯腰”动作堆砌起的生态堤坝。从此,每个周末,硕项湖、六塘河的水源地旁,多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她拨开草丛、探身石缝,连最隐蔽的垃圾也逃不过她的眼睛。六年时间里,每个周末风雨无阻。

硕项湖畔的“周六之约”,成了灌南一道不变的风景线。无论酷暑当头,还是寒风刺骨,每个周六下午3点,“红马甲”们必在硕项湖准时集结。作为副会长,周海霞肩上担子更重:酷暑天,她得“狠心”劝退跃跃欲试的老人和孩子,以防他们中暑;工具损耗了,她要四处联系热心人士捐赠。这支纯民间队伍,经费为零,全凭一腔热血支撑前行。

2025年春天,硕项湖中湖,浑浊的水下,周海霞触到一个沉甸甸、滑腻腻的东西,是地笼。浸泡太久,缠满了淤泥和水草,像一条沉睡的黑色水怪。她立刻招呼同伴:“一起使劲!”几个人喊着号子,手臂肌肉紧绷,泥水溅满衣裤,终于将这10米长的“生态杀手”拖上了岸。这重复了无数次的“拉拽”,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却是对脚下土地最厚重的承诺。

守护水源地的战斗,远不止于清理日常的垃圾与渔网。就在今年世界环境日前夕,周海霞所在的环保分会联合多家单位,在硕项湖畔发起了一场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阻击战———“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行动。例行巡湖中,志愿者们敏锐地发现滩涂、湿地零星分布着这种被称为“生态杀手”的植物。在专家指导下,志愿者们化身“生态卫士”,手持工具沿湖岸“地毯式”搜索,深挖根茎,彻底清运。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1200余株加拿大一枝黄花被精准铲除,有效遏制了其蔓延态势。

言传身教 带动三代同行

环保路上,她从来不是独行者。周海霞的行动深深影响着整个家庭。年迈的父母成了“节水专家”:洗衣冲厕用井水,浇灌菜园引河水,自来水只用于饮用。厨房里,母亲总是把洗菜水小心存好;菜园边,父亲用河水浇灌的身影风雨无阻。丈夫王良武是周海霞坚实的后盾。2019年7月在六塘河畔,面对渔民对拆除非法渔网的激烈争辩,王良武一边沉稳地帮妻子收拢湿漉漉、沾满腥气的渔网,一边用平实的话语向围观的居民解释:“这网眼太小,鱼苗都逃不掉,长此以往湖迟早要空的。”2024年2月4日,一场暴雪让灌南道路结冰如镜。王良武不放心,坚持驾车在打滑的路上缓慢前行,将妻子、儿子王国兢和小侄子安全送到志愿活动现场。车门打开,风雪扑面而来,几个裹得严严实实的身影,坚定地汇入“红马甲”的洪流中。

儿子王国兢,这位2015年出生的小伙子,是协会里年轻的“老兵”。从4岁多起,他的周末就和垃圾袋、长夹子为伴。河岸公园里,他小小的身影灵活地钻进灌木丛,小手精准地夹起烟头、纸屑。环保意识早已融入他的血液:学校食堂里,他碗里从来不剩饭粒;教室角落里,他会默默拿起扫帚打扫。这份热爱甚至点燃了创造力———在ICC编程比赛中,他设计的垃圾分类互动问答程序,让评委眼前一亮,成功晋级国赛。

2023年夏天在六塘河,面对渔民“这网是我的”的强硬阻拦,志愿者们据理力争,最终坚决收走了危害生态的笼状长网。大年三十下午,当万家飘出团圆饭香时,周海霞和伙伴们仍在湖畔耐心劝导垂钓者。救助翅膀受伤的白鹭、为落单的雏鸟搭建临时庇护所,每一次对生命的温柔以待,都是给孩子们上的最生动的“和谐共生”课。


书香润绿 创办读书会

“少年强则国强,但责任感和毅力,不是靠说教,要在行动里长出来。”周海霞语气斩钉截铁。

2023年,一个融合书卷气与青草香的组织诞生了———“环保读书会”。每周日,公园草坪上、老年活动中心的树荫下,十几个家庭围坐成圈。孩子们不再怯场,轮流站到中央主持、朗诵。《寂静的春天》里描述的农药之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揭示的资源困局,在孩子们稚嫩却认真的讨论声中变得清晰可感。

“捡起一片垃圾,种下一棵树苗,让爱与责任,在每寸土地上播种。”海西公园里,童声琅琅。环保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一个女孩读完海洋塑料污染章节后,回家坚决换掉了所有一次性塑料吸管;一个男孩学了垃圾分类,成了家里的“监督员”,连奶奶丢错垃圾都要“较真”。没有经费支持,书籍全靠自备,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蔓延。靠着口口相传,读书会从最初零星的几个家庭,逐渐壮大到20余个,每周稳定有十二三个家庭参与其中。这里不仅是环保课堂,更是孩子们克服胆怯、大声表达的练兵场。

从荒山垃圾带来的刺痛,到硕项湖畔数年如一日的弯腰行动;从一家三代的共同参与,到十几个家庭的携手共读。周海霞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关灯省电的指尖动作,一水多用的木桶,被磨得发亮的长夹子以及孩子们诵读环保诗文时清亮的眼神。

千万个“小善”如涓涓细流,终将汇成重塑山河的磅礴之力。周海霞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真理:守护绿水青山,并非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日常选择。这份力量,正从灌南县一个普通家庭的门口,坚定地延伸向更辽阔的天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